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上农的意思、上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上农的解释

(1).亦称“ 上农夫 ”。古代指种植条件较好、收益较多的农民。《管子·揆度》:“上农挟五,中农挟四,下农挟三。”《孟子·万章下》:“上农夫食九人。” 赵歧 注:“一夫一妇佃田百亩。百亩之田,加之以粪,是为上农夫,其所得穀,足以食九口。” 汉 王充 《论衡·别通》:“耕夫多殖嘉穀,谓之上农夫;其少者,谓之下农夫。” 宋 宋祁 《代薛参政乞致仕上皇帝第一表》:“偶比诸生之牒,遂代上农之耕。”

(2).重农。上,通“ 尚 ”。《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上农”的汉语词典释义与考释

“上农”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与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农业生产中技能高超、经验丰富、收成最优的农户,或指特别重视并善于经营农业的人。以下从词典学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1. 技能最优的农户

    指在耕作技术、田间管理、产量效益等方面均处于最高水平的农民群体。古代文献常将农户按生产能力分为“上农”、“中农”、“下农”三等,“上农”代表农业生产的标杆。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上农,指生产能力强的农民。”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亦明确:“古代将农户分为上农、中农、下农三级,以区分生产水平。”

  2. 重农政策的实践者

    在“以农为本”的传统社会中,“上农”也指代那些积极响应国家劝农政策、专心务农且成效显著的模范耕作者,体现国家对农业劳动力的价值导向。

    《孟子·万章下》提及社会分工时强调“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上农即是此类理想化耕作者的体现。


二、历史语境与相关概念

  1. 与“中农”“下农”的等级划分

    古代文献如《管子·揆度》记载:“上农挟五,中农挟四,下农挟三。” 此处“挟”指可供养的人口数,直观反映了上农的生产效率远高于其他层级。

    王祯《农书》进一步阐释:“力田者为上农,足食者为中农,匮乏者为下农。”

  2. 劝农政策中的标杆意义

    历代统治者通过表彰“上农”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如汉代设“力田”爵位赏赐优秀农户,明清时期地方志常记载“上农”耕作经验以教化民众。

    《农政全书·卷三》载:“上农之力,地无遗利,人无遗力。” 强调其资源利用效率的典范性。


三、社会地位与文化象征

“上农”虽属“士农工商”中的平民阶层,但因贡献核心经济资源(粮食),其社会地位实际高于普通工商业者。在“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中,“上农”亦被视为勤勉、务实美德的象征。

清代《康熙字典》释“农”字时引《周礼·地官》:“三农生九谷”,注疏称“三农”即上、中、下农,为国之根本。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中国农业出版社)
  3. 《管子·揆度》(先秦典籍)
  4. 王祯《农书》(元代农学著作)
  5. 徐光启《农政全书》(明代农学典籍)
  6. 《周礼·地官》(儒家经典)

网络扩展解释

“上农”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和现代解释综合理解:

一、古代农业分类中的“上等农民”

指古代耕种条件较好、收益较高的农民群体,常被称为“上农夫”。具体表现为:

  1. 耕作标准:需管理百亩田地,并通过施肥等方式提升产量(《孟子·万章下》赵歧注)。
  2. 产出能力:可满足九口人的粮食需求,高于中农(食八人)、下农(食七人)。
  3. 等级划分:如《管子·揆度》中按生产能力分为“上农挟五,中农挟四,下农挟三”。

二、通假字“尚”的重农思想

“上”通“尚”,表示重视农业的政策导向。例如:

补充说明

现代语境中,“上农”有时被引申为追求农业技术或管理卓越的象征性表达,但此用法多见于文学或特定语境,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别人正在浏览...

奥古斯都摽遇毕雨箕风残凶朝哺漼漼错行大才槃槃打簇大媒东横都陆恩断意绝方牀防伺丰邑粉緑公粟国储行菴薅马鹤相皇姑幻化灰沉沉奸端坚锐监刑禁屠羁束祭祀看财奴浪船羸患六蝨驴马畜卖舌闹乱内耗逆女蟠绕磞见黔落奇肱绮寮青衿请勿瑞鸭纱笼中人少焉生故世券睡国檀弓淘声斗气贴饼子通幽博士五言古诗限阂消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