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耳鉴的意思、耳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耳鉴的解释

谓鉴藏书画,但凭耳闻,并无真识。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书画》:“藏书画者多取空名。偶传为 钟 、 王 、 顾 、 陆 之笔,见者争售,此所谓‘耳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耳鉴"是一个源自中国古典艺术鉴赏领域的术语,其核心含义指仅凭听闻或道听途说就对事物(尤其是艺术品)进行评判,而非基于亲眼观察或深入研究。以下是详细解释及权威依据:


一、基本释义

耳鉴(ěr jiàn)

指不亲自审视、考察事物,仅依据他人的描述或传闻作出判断的鉴赏方式。该词带有贬义,强调评判缺乏直接经验和客观依据,易流于主观臆断或盲从。

来源: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将"耳鉴"定义为"凭耳朵鉴别(多指对艺术品)",强调其脱离实物考察的特性。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释义为"谓仅凭耳闻而鉴识",指出其与"目鉴"(亲眼鉴别)相对立的概念。


二、文化渊源与典故

此词可追溯至宋代文人书画鉴赏传统。北宋苏轼在《东坡题跋》中批评当时部分鉴赏者:

"耳鉴者,谓观画以手摸之,相传以为色不隐指者为佳画。"

苏轼指出,这类人仅通过他人描述(如"用手触摸画面颜料是否凸起")来评判画作优劣,而非实际观察笔墨气韵,实为舍本逐末。

来源:苏轼《东坡题跋·卷五》(中华书局点校本)。


三、现代引申与应用

在当代语境中,"耳鉴"的用法扩展至文化评论、收藏鉴定等领域,例如:

  1. 艺术收藏:指未亲眼查验藏品真伪,仅凭他人意见或拍卖纪录便轻信其价值。
  2. 文学批评:对作品未加研读,仅依据作者名声或他人评价便妄下定论。

    来源:

    《中国美术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在"鉴赏术语"条目中,将"耳鉴"归类为缺乏实证的鉴赏方式,与"目鉴""心鉴"形成对比。


四、权威文献佐证

  1.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耳鉴:凭耳闻所下的鉴别。与目鉴相对。"

  2. 《中国书画鉴赏辞典》(中国青年出版社):

    强调宋代以来"耳鉴"现象对艺术批评客观性的负面影响,呼吁回归"目鉴与考据结合"的严谨方法。


"耳鉴"深刻揭示了依赖间接经验评判事物的局限性,其释义与批判性内涵在古今权威辞书及艺术理论著作中均有明确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耳鉴”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对书画等艺术品的鉴赏方式。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耳鉴(拼音:ěr jiàn)指通过耳闻而非实际观察来鉴别或收藏书画作品的行为,强调缺乏真实的鉴赏能力。该词带有讽刺意味,常用于批评那些仅依赖作者名气或他人评价、却不具备独立审美的现象。


二、字义分解

    • 本义:人和动物的听觉器官,如“耳朵”。
    • 引申义:比喻被动接受信息的方式(如“耳闻”)。
    • 本义:镜子(古代用铜制成),如“水清可鉴”。
    • 引申义:审察、辨别,如“鉴定”“鉴赏”。

三、来源与用法


四、总结

“耳鉴”反映了传统艺术鉴赏中对独立审美的重视,提醒人们警惕盲目追随权威的倾向。其核心含义与现代“跟风消费”“名人效应”等概念有一定相通性。

别人正在浏览...

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八音匣标情夺趣笔歌墨舞搀捔谗言愁云惨淡盗钞底垫帝所斗巧独孤部对蹠凡百赋调赋课浮目钩陈古蛊归桡逭诛胡拨回龙汤火采夹臾妓籍酒滓军制恪勤裈虱来因去果浪苍令支漏掐论着陆通歌凤芒神哪吒内人斜内想佞谄评点家蹊蹭轻流青挺挺穷幽全武行三晡三汤两割史聃首宪丝竹筦弦送煖偷寒俗目田埂伪体乌台旧案习陈心烦意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