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藩宣的意思、藩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藩宣的解释

(1).比喻卫国重臣。语本《诗·大雅·崧高》:“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马瑞辰 通释:“‘宣’,当为‘垣’之叚借……‘四国于蕃,四方于宣’犹《板》之诗:‘价人维藩,大师维垣’也。” 唐 白居易 《杭州刺史谢上表》:“合当鼎鑊之诛,尚忝藩宣之寄。” 宋 秦观 《代谢敕书奖谕表》:“因缘肺腑之亲,昧冒藩宣之寄。”《续资治通鉴·元泰定帝泰定二年》:“臣小国藩宣之寄,犹惧不任,乞付於子,况朝廷之上相哉!敢以死请。”

(2).用以指藩国、藩镇。 唐 白居易 《崔群可秘书监分司东都制》:“辅弼藩宣,不失其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藩宣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典籍用例及训诂角度进行解析:

一、字义分解

  1. 本义指篱笆、屏障,《说文解字》释为“屏也”,引申为保卫、屏蔽之意。如《诗经·大雅·板》中“价人维藩”,郑玄注:“藩,屏也。”

  2. 甲骨文象形为宫殿透光之窗,本义为通达、散布,《说文》称“天子宣室也”,后衍生出传播、发扬之义,如《尚书·皋陶谟》载“日宣三德”。

二、复合词释义

“藩宣”属同义复用结构,强调屏障守卫与德教宣化的双重职能。核心含义为:

三、典籍例证

  1. 《诗经·大雅·崧高》

    “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蕃”通“藩”),郑玄笺:“四国有难,则往扞御之;四方恩泽不至,则往宣畅之。”此即“藩宣”职能的经典表述。

  2. 《晋书·郤诜传》

    “文武之才,藩宣之益”,此处指具备保卫疆土、宣导德政的才能。

四、训诂佐证

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强调:“藩以御外患,宣以布内德”,二者相辅相成,构成古代治理的核心逻辑。现代《汉语大词典》归纳其义为“比喻卫国展疆,宣播德教”,突显其政治文化双重属性。

结论:藩宣凝结了中国古代“武卫文教”的治理智慧,既要求军事屏障的构建,更注重文化价值的传播,是中华礼乐文明在政治实践中的具象化表达。

网络扩展解释

“藩宣”是一个源自古典文献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1. 比喻卫国重臣
    该词最早出自《诗经·大雅·崧高》中的“四国于蕃,四方于宣”,后经学者马瑞辰考释,“宣”通假为“垣”(城墙),与“藩”(屏障)共同构成防御之意,代指国家的重要屏障或栋梁之臣。例如唐代白居易在《杭州刺史谢上表》中自谦“尚忝藩宣之寄”,即以“藩宣”表达身负重任却难当大任的谦辞。

  2. 指代藩国、藩镇
    在历史语境中,“藩宣”也用于描述分封的属国或地方军政机构。如白居易《崔群可秘书监分司东都制》提到“辅弼藩宣”,即指辅佐地方藩镇的职责。

字义分解:

此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或正式文体,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

别人正在浏览...

哀告巴渝歌不树柴瓷饬脩传刍赐茅授土翠蓝寸裂麤纵蹀踥斗磴斗酒跺打焚骨扬灰告愬垢误官虎吏狼官族谷籴和恒横桥徽称恢广魂痕呼吸系统监视居住鸡禍警畏桕脂军吏旷日引月累气马袿买声儿卯册闹吖吖暖寒会炮膛佩帏捧靴彯撆谯谕青德婘婘趋驰山堌讪斤使的时果受过双糖听事涕泗滂沱刓琢威灵蚊眉五凫鶱飞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