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吊唁的意思、吊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吊唁的解释

[offer one's condolences;mourn;condole] 祭奠死者并对家属进行慰问

详细解释

亦作“吊唁”。哀悼死者并慰问生者。 汉 刘向 《说苑·修文》:“宾客弔唁,无不哀者。”《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 支德 不愿为官,致政而归。闻 施济 故后,家日贫落,心甚不忍,特地登门弔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和尚》:“士大夫妇咸华妆来,搴幃弔唁,冠盖舆马塞道路。”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二章三:“恰巧他的业师死了,他跑到业师家里去吊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吊唁"是汉语中表达哀悼之情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包含两个层面的行为规范与情感表达:

一、字义溯源

  1. "吊":《说文解字》释为"问终也",特指对逝者家属的慰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标注其本义为追悼死者,延伸为对遭遇不幸者的关怀。
  2. "唁":《尔雅·释言》定义为"吊生也",强调对生者的慰问,《汉语大词典》明确其特指慰问丧家。

二、语义结构 该词由"吊亡者"与"慰生者"构成双重行为范式,既包含对逝者的追思仪式,又涵盖对遗属的情感抚慰,体现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生死两安"的人文关怀。

三、应用规范

  1. 正式场景:多用于书面表达及仪式性场合,如"前往灵堂吊唁"。
  2. 行为准则:包含敬献挽联、默哀致敬、慰问家属等标准化流程,需遵循"礼不过哀"的传统规制。
  3. 情感边界:区别于普通慰问,特指与死亡事件相关的哀悼行为,具有明确的事由限定性。

四、文化映射 该词承载着儒家"慎终追远"的伦理观念,《礼记·檀弓》记载的"吊者入,升自西阶"等仪轨,至今仍影响着现代丧礼的基本形态。

网络扩展解释

吊唁(diào yàn)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祭奠死者并慰问其家属的行为,具有以下核心含义和用法:

一、基本释义

  1. 定义:指亲友在他人去世后,通过特定仪式表达哀悼并慰问家属的活动。
  2. 读音:“唁”读第四声(yàn),不可误读为第二声。

二、文化背景与出处

三、近义词辨析

四、使用场景与注意事项

五、例句参考

  1. 列宁逝世后,数十万民众自发前往吊唁。
  2. 古代官员去世时,同僚常携挽联登门吊唁。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的详细文化内涵或历史演变,可参考《左传》相关文献或民俗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谤议宝精八砖学士闭合思过参佐笞掠穿鍼引线春候蹈汤赴火盗钟掩耳斗殴斗阵風硯格格贡砚贯节规卸锅头恒德互出火肉贾鵩贱室焦肺驾驶假僞家众经坐金戒指金组看循狂呓丽木络络明祀南学盘家缥酒扑灯蛾恰待起骨綦履三曜诗传释梵史乘寿麻水彩画水柜随乡入俗特至托幼望台违才帷车溪盎笑诮小让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