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605-664)唐代诗人。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贞观初进士。曾位居宰相。后被武则天所杀。诗风华美绮丽,有“上官体”之称。又归纳诗歌中的对仗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定型有一定影响。
上官仪(约608年-665年)是唐初著名诗人、政治家,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人。其名在汉语语境中具有双重含义:一是作为历史人物的专有名词,指代唐代宰相;二是作为文学史概念,代表其创立的诗歌风格"上官体"。
从文学贡献看,上官仪确立的"六对""八对"诗歌对仗理论,系统归纳了五言诗的声律规范,为近体诗格律发展奠定基础。《旧唐书》记载其"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这种被称为"上官体"的创作风格影响了初唐诗坛审美取向。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上官婉儿墓志铭》佐证了其家族在唐代文坛的特殊地位。
在政治层面,上官仪官至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位列宰相。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其提出的"废武后诏"事件成为唐朝前期政局的重要转折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唐代政治制度研究》指出,上官仪的政治活动体现了贞观遗风向武周新政的过渡特征。
目前学界对上官仪的研究主要依托《全唐诗》收录的二十余首作品,以及《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文献。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近年出版的《上官仪集校注》为当代研究者提供了权威的文本依据。
关于“上官仪”的详细解释需要从两个角度理解:
一、作为历史人物(主要含义) 上官仪(约608-665年)是初唐重要文臣与诗人,其核心信息如下:
二、作为词语的误解 部分词典(如、2)误将人名解释为成语,形容仪态端庄。但根据权威史料,此解释不准确,实为对人名的误读。
注:若需了解上官仪诗歌代表作或“六对八对”具体内容,可查阅《全唐诗》或唐代诗论典籍。
暗泣百辟苍耳成效卓著春诵夏絃毳幔怠慠大婶儿短浅多半多口蕃臣缝纴拂世隔山买老牛歌舞升平公布过手货豪族合量画扉椒坡讥鄙疾风暴雨积潴绝子绝孙科目人览瞩冷孤丁陋躯罗盘没辙梦话妙语惊人跑发匹夫有责切接穹帐取土坑柔毫软绢三肃山侧善恶昭彰烧研摄化折愧省阅竖貂贴役徒水剜肉做疮晚色威惠忤奴五言金城下宫下三烂下阴夏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