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清教的意思、清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清教的解释

(1).使教化清明。《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夫欲清教审选,在明其分叙,不使相涉而已。”

(2).高明的教诲。对人的意见的尊称。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拂珊图》:“题奉 秋畦老先生 清教。”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一:“然而我们同领事同行,同住在一车上,谈及 中 俄 外交,所聆诸位领事的清教,又是‘纯粹的 中国 式答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清教(Qīngjiào)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包含以下核心含义:


一、基础释义

  1. 字面本义

    “清”指清俭、严苛,“教”指教义或宗教规范。合称指主张生活简朴、道德严谨的宗教教派,强调通过克制欲望、勤勉修行实现信仰的纯粹性。

  2. 历史专指

    特指16-17世纪英国基督教改革运动中兴起的加尔文派分支。该派反对英国国教会的奢靡仪式,主张回归《圣经》原典,简化宗教礼仪,提倡个人直接与上帝沟通(来源:《世界宗教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二、历史背景与核心主张

  1. 宗教改革延伸

    清教源于欧洲宗教改革,受加尔文“预定论”影响,认为人的救赎与否由上帝预先决定,信徒需以道德自律和现世成就印证自身“选民”身份(来源:《西方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实践特征

    • 反对仪式主义:抵制圣像、繁复祷文,主张朴素礼拜。
    • 强化道德约束:严禁赌博、酗酒,强调勤奋、节俭(如“清教徒工作伦理”)。
    • 政教关系:部分清教徒主张脱离国教会,建立独立宗教团体(如分离派)。

三、文化与社会影响

  1. 北美殖民推动力

    17世纪受迫害的清教徒(如“五月花号”移民)将信仰带入北美,深刻影响美国早期社会制度与价值观(来源:《美国通史》,人民出版社)。

  2. 现代性延伸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清教的禁欲主义与职业观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来源:韦伯著作中译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四、汉语语境中的引申义

在非宗教语境中,“清教”可喻指对道德或行为过度严苛的态度,含一定批判性。例如:“他的管理方式近乎清教,不容丝毫懈怠。”(来源:《现代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清教”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需结合具体背景理解:

一、汉语传统释义(非宗教含义)

  1. 使教化清明
    指通过治理或改革使社会教化回归清明状态,常用于政治或社会治理语境。例如《三国志》中“清教审选”即强调选拔制度的公正性。

  2. 高明的教诲
    用于对他人的教导或意见表示尊称,常见于古代书信或对话。如清代文献中“题奉老先生清教”即表达对长者的敬意。

  3. 尊称他人观点
    现代用法中可引申为对他人建议的礼貌称呼,如“聆听清教”。


二、宗教历史术语

清教(Puritanism)是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中兴起的新教派别,核心特点包括:

  1. 起源与主张

    • 名称源于拉丁语“Purus”(清洁),主张清除英国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仪式,如简化礼拜流程、反对主教制。
    • 信奉加尔文主义,强调《圣经》为唯一权威,否定教会传统解释权。
  2. 历史发展

    • 先驱者出现于玛丽一世时期(1553-1558),后因受迫害流亡欧洲大陆。
    •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1558-1603)逐渐壮大,分化为长老派(主张国家管理教会)和独立派(主张地方教会自治)。
  3. 影响

    • 推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部分清教徒移民北美,成为美国早期文化的重要根基。

三、语境辨析

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例如:

别人正在浏览...

安福国会鏖剪败法百念白玉别趣擘兰敞车乘坚伺隙村集捣杂的电介质簟席吊奇貂缨段子烦痾吠非其主丰功懿德奉为楷模封豨修蛇伏埋合朝轰发欢睦胡突虫兼乘较炳焦焦接羔可新擂主例封利济令式駡天咒地梅骨门子恼巴巴耦居无猜庖子平顺乾筴筴前导且住为佳秋风扫叶弃之度外日仄赏月山轿折便宜剩馥素手趟土牛天火尪顽威教仙桥小平津信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