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播鞉 ”。摇小鼓。《周礼·春官·瞽矇》:“瞽矇掌播鼗、柷、敔、塤、簫管、絃歌。”《论语·微子》:“鼓 方叔 入於 河 ,播鼗 武 入於 汉 。”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播,摇也。 武 ,名也。”《宋史·乐志二》:“古者,瞽矇、眂瞭皆掌播鼗,所以节一唱之终。” 明 归有光 《宋史论赞·章献刘皇后》:“ 章献 因锻银之邪,起播鼗之贱,以才拔承恩宠,至干大政。”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击鼓的名 方叔 ,入於 河 ;播鞉的名 武 ,入於 汉 。”
播鼗(bō táo)是汉语典籍中的历史词汇,指摇动或演奏古代小型打击乐器“鼗”的动作。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鼗”为长柄摇鼓,两侧缀有耳槌,摇动时耳槌击鼓发声,形制与今拨浪鼓相似。该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小师》,记载周代礼乐制度中“播鼗”为乐师职责之一,用于祭祀、宴飨等仪典的节奏控制。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播”意为摇动、传扬,“鼗”为形声字,从兆从鼓,兆表声,鼓表义,其形制演变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礼记·王制》提到“鼗鼓”作为礼器,与磬、瑟等配合使用,体现古代“八音”分类中的革之属。汉代郑玄注《周礼》时,明确“鼗”为引导乐节的重要乐器,故“播鼗”一词承载着礼乐文化的仪式功能。
在文献应用层面,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引《尔雅》释义,强调播鼗动作的规范性;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则从字形演变考证,指出鼗鼓“柄长三尺”的形制特征。现代考古发现如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青铜鼗鼓构件,印证了典籍记载的可靠性。
参考资料:
“播鼗”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文献记载和权威解释总结如下:
播鼗(bō táo)指摇动小鼓的动作,特指古代乐师演奏时使用的带柄小鼓(形似拨浪鼓)。该词也写作“播鞉”,二者为异形词关系。
该词属于文言雅言,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主要见于古籍研究和传统文化领域。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周礼注疏》《论语集解》等典籍。
邦硬本兵府裱轴並概鼻张禅家丛芮挡调倒大来的系端副二十二史烦懑返命发谪福柄富乐改流绠縻广潟观台横穿衡钧怀土歡门浑合混浊极陈禁围跨海乐头戾家把戏临机设变梨雪磨揩闹淫淫逆虑凝锳麑衣骠信凭匿前危后则怯人七肥八瘦青丝鞚清雪秋计三瓦两巷伤沴十三点鼠尾草四厢乐歌檀慧贪缪特故同蹄同天土绅邪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