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壤的意思、三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壤的解释

古时按土质的肥瘠将耕地分为上、中、下三品,称为三壤。《书·禹贡》:“咸则三壤,成赋中邦。” 孔颖达 疏:“土壤各有肥瘠,贡赋从地而出,故分土壤为上中下。计其肥瘠,等级甚多,但齐其大较,定为三品。” 汉 扬雄 《剧秦美新》:“若復五爵,度三壤,经井田,免人役。” 唐 陆龟蒙 《幽居赋》:“颂厥土之三壤,託高风之四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壤是古代文献中对于土壤分类的特定表述,指根据肥力、颜色或用途划分的三类土地。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其中记载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土地划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细分为三级,合称“九等三壤”。在《周礼·地官》中,三壤被进一步与赋税制度关联,指代不同等级的田赋征收标准土地。

从农学角度,汉代郑玄注《周礼》时提出:“三壤,粟、黍、麦生各異土”,即三种适宜不同谷物生长的土壤类型。现代学者考据认为,三壤分类体现了早期农业文明对土地生产力的认知体系,其划分标准可能包含土壤色泽(黑、黄、白)、质地(壤、坟、涂泥)及作物适配性等多重维度。

该术语在当代主要作为历史词汇使用,见于农业史、古代经济制度研究领域。北京大学《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教材将其列为早期土壤分类的重要范式,中国农业博物馆官网的“古代农具与耕作技术”专题中也收录了这一概念。

网络扩展解释

“三壤”是古代农业与赋税制度中的术语,其核心含义为根据土壤肥瘠程度将耕地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古代统治者为了合理征收赋税,依据土地肥沃程度、产量高低,将耕地分为“上壤、中壤、下壤”三个等级。这种分类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如“咸则三壤,成赋中邦”,表明大禹时期已用此方法制定赋税标准。

  2. 历史文献依据

    • 《禹贡》记载了九州土地的划分与贡赋制度,孔颖达疏注提到“土壤各有肥瘠……定为三品”,说明分类标准注重实际产出能力。
    • 汉代扬雄《剧秦美新》中“度三壤”也体现了这一制度在秦汉时期的延续。
  3. 应用场景
    三壤制度主要用于赋税征收和土地管理,通过分级实现“因地定赋”,确保税负相对公平。例如,上等田赋税较高,下等田则相应减少。

  4. 其他争议解释
    部分现代资料(如)将“三壤”解释为“形容人品德高尚”,但此说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对词语的误读或混淆。需以历史文献记载的农业制度含义为准。

“三壤”是古代土地分级的重要概念,反映了早期农业社会的治理智慧。若需进一步了解其与井田制、赋税演变的关联,可参考《禹贡》及相关历史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爱缘百牢关豹雾炳灵成世程邃传风楚三闾代偿电阻遁荣椟丸皒皒烦几丰姿绰约府馆共同纲领挂甲诖谬鹤山凤尾鸿姱回热惠育火炕假署镜监惊砂津济矜恃救过不赡据有苦手劳心焦思廉考敛翼轮鞅木垫拿准钦遵染濡人生观日镜三休亭十年九不遇时燠缞服衰絶私憎随葬台讳糖水位卑言高五胜相映险劲咸汁小乖小谨洗儿卸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