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松懈,行动散漫。 清 黄景仁 《初夏命仆刈阶草》诗:“吾性復散嬾,歷乱畏整葺。”
“散嬾”一词的解析如下:
一、词义解释
该词指“精神松懈,行动散漫”。其中“散”含涣散、不集中之意,“嬾”为“懒”的异体字,组合后强化了懈怠、松垮的状态描述。
二、语言特征
三、使用提示
当前关于“散嬾”的权威释义较少,且搜索结果置信度较低,建议在实际使用前参考《汉语大词典》《辞海》等专业辞书,或结合具体古籍文献验证其准确性。
散嬾(san lan)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意思是闲散、懒散、懈怠。形容一个人行动迟缓,缺乏动力或不思进取。
散嬾的拆分部首为散(敎)和嬾(嫚)。散的拆分部首是攵,嬾的拆分部首是女。散的笔画有4画,嬾的笔画有13画。
散嬾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内篇·养生主》中。在古代,《论语》、《史记》等文献中也有类似的用法。
散嬾的繁体字为散懶。
在古代,散嬾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与现在的写法相似。
1. 这个学生对学习毫无动力,总是散散嬾嬾地度过每一天。
2. 老板对员工的迟到态度非常严格,绝不容忍散嬾的行为。
散漫、散乱、懒散、散座、散场、散会等。
怠惰、懒散、懒惰、游手好闲。
勤奋、积极、努力、进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