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而已的意思、而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而已的解释

[that is all] ——用在陈述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常跟“只”、“不过”、“仅仅”等连用,对句意起冲淡作用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己。——《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详细解释

助词。表示仅止于此。犹罢了。《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赞》:“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 宋 范仲淹 《上资政晏侍郎书》:“众或议尔以非忠非直,但好奇邀名而已。”《红楼梦》第五五回:“只三四日后,几件事过手,渐觉 探春 精细处不让 凤姐 ,只不过是言语安静、性情和顺而已。” 周6*6*《关于和平谈判问题的报告》:“今天胜利局面已定,用战斗方式可以解决是毫无问题了,只是时间早迟而已。”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而已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而已”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限止,相当于“罢了”,强调所述内容仅限于某种程度或范围,常带有“仅此而已”“不过如此”的意味,用以冲淡语气或减轻重要性。

核心释义与用法特征:

  1. 表限止语气

    表示所述情况或数量有限,不超出特定范围。常与“不过”“无非”“只”“仅仅”等词呼应,构成“不过……而已”“无非……而已”等句式,弱化事件的重要性或规模。

    例:他只是随口说说而已,不必当真。(强调“随口说说”的随意性与非正式性)

  2. 替代“罢了”的书面化表达

    “而已”与“罢了”意义相近,但“而已”更显书面化、正式化,常见于书面语及正式口语中,而“罢了”更口语化。

    例:此事无非是流程问题而已,无需过度解读。(书面语境中弱化问题严重性)

  3. 古今语义的延续性

    作为古汉语遗留的虚词,“而已”在先秦文献中已广泛使用(如《论语》“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限止”的核心功能历经数千年未发生显著变化,体现了汉语语法的稳定性。

权威词典释义参考: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定义:“助词,用在陈述句末尾,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

    示例句:“这不过是个小错误而已,改正就好。”

  2.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释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犹罢了。”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版。

    书证引《孟子·梁惠王上》:“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典型使用场景:


综合来源:上述释义及用例均依据《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权威工具书,结合经典文献与现代汉语语料库的实证分析,确保释义的准确性与权威性。

网络扩展解释

“而已”是汉语中常见的句末助词,主要用于陈述句末尾,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限止语气
    表示事情仅限于某种程度或范围,常与“只”“不过”“仅仅”等词连用,起到弱化句意的作用。例如: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我只不过是随便说说而已,不必过于认真。”

  2. 情感色彩
    隐含“仅此而已,不必过多在意”的意味,可能带有轻微的不屑、无奈或谦逊语气。


二、语法功能


三、古今对比

  1. 古代用法
    古文中的“而已”与现代意义一致,但更注重书面化表达。例如:

    “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赞》)

  2. 现代用法
    口语和书面语均适用,但口语中常被替换为“罢了”。例如:
    “不过好奇邀名而已。”(范仲淹《上资政晏侍郎书》)


四、近义词辨析


“而已”通过弱化语气,强调事物的有限性,兼具客观陈述与情感表达功能。实际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与表时间(如“已而”)或重复(如“时而”)的用法混淆。

别人正在浏览...

白波摆制辩证比肩迭迹拨甩称谚迟徊炽茂春溜糍团翠墨麤良大会堂大城市大客倒见祷文兜络独弦匏琴翻席奉奠風舉氛秽抚古干结干枝哥本哈根红螺盏讳问搅旋解粽进酖净院看场料绰口灵承历心龙筦鲁日明均牛犂漂流牵连千龄万代群议生儿育女深化改革师甸豕圈尸职顺默四清六活枉沐五采遐魅相衔校卫戏法新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