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题讳的意思、题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题讳的解释

旧时子孙为祖先撰写行状碑志等文字,请人代写文中出现的祖先名讳,谓之“题讳”。《金石萃编》卷一○四引 唐 《徐浩碑》碑后题衔:“表姪前 河南府 参军 张平叔 题讳。”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题讳填讳》:“‘彭王傅徐浩碑’, 浩 次子 峴 所书。碑末有‘表姪 河南府 参军 张平叔 题讳’十二字。题讳,即今人所云填讳也。”参见“ 填讳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题讳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指在书写或题刻时对尊长、先人名号采取的避讳行为。该词由“题”与“讳”组合而成:“题”指书写、题写,“讳”即避讳,合指书写过程中需遵循的避忌规范。

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题讳常见于碑铭、家谱等正式文本,要求书写者通过缺笔、改字、空字等方式回避尊者名讳。例如清代墓碑常见“先考某公讳某某”的表述,其中“讳某某”即采用题讳规则对逝者真名进行隐写。《礼记·曲礼》中“卒哭乃讳”的记载,说明此传统可追溯至先秦礼制,是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体现。

在具体操作层面,题讳包含三种形式:一为“国讳”,回避帝王名号,如唐代因避李世民讳改“民部尚书”为“户部尚书”;二为“家讳”,如司马迁父名“谈”,故《史记》中“张孟谈”改作“张孟同”;三为“圣讳”,即对孔子等圣人名号的特殊避忌。这些避讳规则在《史讳举例》等文献中均有系统论述。

现代语言文字学者指出,题讳现象虽已随封建制度消亡,但其反映的尊卑观念仍影响着汉语敬语体系。相关研究可参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汉语避讳研究》等专著。

网络扩展解释

“题讳”是中国古代书写碑志时特有的文化习俗,主要涉及对祖先名讳的避讳处理。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指子孙为祖先撰写行状、碑志等文字时,请他人代写文中出现的祖先名讳。这一做法体现了古代对尊长姓名的避讳传统,需通过第三方书写以示恭敬。

二、操作方式

  1. 避讳对象:碑志中需提及的祖先姓名
  2. 执行者:由家族以外的人(如文士、官员)代笔书写
  3. 书写位置:通常在碑文末尾标注题讳者身份,例如唐代《徐浩碑》记载"表姪张平叔题讳"

三、文化背景

该习俗源于古代严格的避讳制度:

四、文献佐证

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专论"题讳填讳"区别,说明该习俗在学术考据中的重要性。

公式表达(避讳规则)

对祖先名讳$n$的书写约束可表示为: $$ forall n in text{尊长名讳}, exists x otin text{家族成员}, x=代书人 $$

如需更完整的古代避讳制度资料,可参考《礼记》或《十驾斋养新录》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白足巴西悲切鞭靮炳炳琅琅成福赤舌赤身踳逆橱窗鹑野徂晖大家道思方畿方折封行赋比兴耕道钩股国功果下之乘衡薄红剥银圜阙汇费静深锦袍仙金线看样子空单酷偿岿然不动廊腰领扣漏网毛房蒙被门檐囊吞南棹北辕内媚平安字迁安前跸前身秦分侵践劬俭阮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声词摄音税赋四胡岁杪田脚纤隐隙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