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刍粮。《商君书·来民》:“臣之所谓兵者,非谓悉兴尽起也,论境内所能给军卒、车骑。令故 秦 兵、新民给芻食。” ********* 《五一纪念日于现在中国劳动界的意义》:“小羊的游玩,亦是预备他的刍食的生活。”参见“ 芻粮 ”。
“刍食”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分析:
字面解释
“刍”指草料或饲料,“食”即食物,合指供牲畜食用的草料或粮草。例如《商君书·来民》中提到的“新民给刍食”,即指为移民提供牲畜所需的草料。
军事与经济用途
在古代文献中,“刍食”常与军队后勤相关,如《商君书》中的“刍粮”即指战马所需的粮草补给,属于军事物资的范畴。
比喻思想的贫乏
据《孟子·告子上》的解析,“刍食”被引申为比喻人的思想或知识贫瘠,如同牲畜仅能食用草料,缺乏对精深事物的理解能力。例如形容“思维狭隘、见识浅薄”之人。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
宋代刘攽诗句“束刍食骐骥,斗水活蛟龙”中,“刍食”与“斗水”并列,暗喻对人才的简朴供养;明代孙承恩诗则强调“足刍食”是兵家要务,突显其战略价值。
如需进一步了解诗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的文献来源。
刍食(chú shí)是一个指代动物食物的词汇,同时也可以引申为人类对于粗浅的知识或者浅尝辙止的学问的批评。下面将对刍食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词语进行介绍。
刍食一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刂和食。刍食的总笔画数为9个。
刍食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公孙丑上》中的“禽犊剥人而不恶其风味,则非人也。万物刍狗,君子不食。”从此开始,刍食便用来形容人类不应该降低自己的道德标准或者美学追求,而迎合媚俗的行为。
繁体字中,“刍”和“食”的形状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变化。
在古代,刍食的写法略有不同。古代的“食”字的顶部是一个帽子状的三点形状,并且底部有两个较长的竖形。
以下是使用刍食一词的两个例句:
他一直刍食于社交媚俗之道,丧失了原有的美学追求。
别刍食那些浅尝辙止的知识,应该继续探索更深层次的学问。
组词:半刍、刍议、食言、寒食节
近义词:媚俗、浅尝辙止、鄙俗
反义词:学究、深思熟虑、博学多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