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濡须的意思、濡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濡须的解释

(1).水名。今称 运漕河 。源出 安徽省 巢湖 ,东流至今 芜湖市 裕溪口 入 长江 。古代当 江 淮 间交通要道, 魏 晋 南北朝 时,这里是兵争要地。

(2).堡坞名。 东汉 末年 孙权 于 濡须口 筑以备 曹操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建安 ﹞十八年正月, 曹公 攻 濡须 , 权 与相拒月餘。”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顾 濡须 之故巘,每当食而忘饭。” 王闿运 《哀江南赋》:“ 濡须 不守, 夏口 空防。”参见“ 濡须坞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濡须”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需结合历史、地理和语义背景综合理解:

一、地理与历史含义(主要解释)

  1. 水名/河流
    濡须是古代江淮地区的重要水道,今称运漕河,源出安徽省巢湖,东流至芜湖市裕溪口汇入长江。该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连接长江与淮河的关键交通要道,具有重要军事战略地位,三国时期成为吴魏争夺的焦点。

  2. 军事要塞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权在濡须口(河流入江处)修筑堡坞,用以防御曹操。据《三国志》记载,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与孙权曾在此对峙月余。濡须口因此成为长江防线的重要据点,吴国多名将领(如周泰、朱桓)曾驻守此地。


二、成语含义(较少见用法)

少数词典提到“濡须”作为形容词性成语,形容头发湿润有光泽,引申为人的外貌整洁健康。但此用法在历史文献和主流语境中较为罕见,需结合具体上下文判断。


补充说明

建议需要进一步考证时,可参考《三国志》《水经注》等古籍,或查阅安徽省地方志。

网络扩展解释二

濡须——源自古时的文化词汇

濡须这个词在汉语中的意思是“染发”或“抹黑”。它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濡”和“须”。下面对这个词的部首和笔画进行拆分:

濡:

须:

濡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们在某些场合中会使用植物染发或抹黑头发,以使发色更加鲜艳、美观。这种行为被称为濡须。濡须这个词的意义也有所衍变,不仅仅是指染发或抹黑头发,也可以用来形容对事物进行染色处理。

在繁体字中,濡须的写法与简体字基本保持一致,保留了濡和须两个字的结构特点和形式。繁体字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古代字形,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觉。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例如,濡在古代的写法是“灑”,须在古代的写法是“虛”。虽然写法不同,但发音和意义与现代的濡须相近。

以下是一些关于濡须的例句:

濡须这个词也可以与其他词组合形成新的词语,例如:

与濡须相近意义的词语有染发、抹黑等,它们都可以用来描述对头发进行染色或抹黑的行为。

相反,与濡须意义相反的词语有天然、原始等,它们表示自然的、未经人为改变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

逼进逼手逼脚错宝当刻导游娘封袋覆鞠浮食勾通广解圭衮过此以往和棋煌煌惠教忽略湔浣交驩家塾本诘谯寄老金刚座激增轲思鑛镤困敦辣浪六韬三略猛趷丁密茫茫末代孙朒朓排沙简金判裂佩鱼蔷薇水清范轻条囷府曲形认犯柔同弱志上利伤惜沈隐失宠似的实际守株待兔枢密院太君太一莲舟抟精托落枉费蜗名蝇利相将鲜凈瑕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