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名。今称 运漕河 。源出 安徽省 巢湖 ,东流至今 芜湖市 裕溪口 入 长江 。古代当 江 淮 间交通要道, 魏 晋 南北朝 时,这里是兵争要地。
(2).堡坞名。 东汉 末年 孙权 于 濡须口 筑以备 曹操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建安 ﹞十八年正月, 曹公 攻 濡须 , 权 与相拒月餘。”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顾 濡须 之故巘,每当食而忘饭。” 王闿运 《哀江南赋》:“ 濡须 不守, 夏口 空防。”参见“ 濡须坞 ”。
濡须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地理含义的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释义:
指古代江淮地区的河流,即今安徽省境内的裕溪河。该河发源于巢湖市,东南流经含山县、芜湖市鸠江区,最终注入长江。其名称源于河流形态特征,“濡”意为润泽、浸湿,“须”通“需”,暗含水源重要之意。该水道自古为兵家控扼长江的险要之地。
特指三国时期吴国在濡须水入江口修筑的防御工事——濡须坞(又称濡须口)。其遗址位于今安徽省含山县东关镇与芜湖市无为县交界处。公元213年,孙权为抵御曹操南下,依山势筑城、立水寨,形成“濡须七宝堤”等军事设施,成为魏吴对峙的核心战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载:“权自率众围合肥……筑濡须坞”。
濡须作为江淮水陆枢纽,直接影响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军事格局。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评其“扼巢湖之口,为吴魏必争之所”,其战略价值延续至隋唐大运河开通前,是古代长江中下游交通体系的关键节点。
参考资料来源:
(注:因古籍原始链接稳定性受限,建议通过权威出版社书目或国家图书馆平台检索原文。)
“濡须”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需结合历史、地理和语义背景综合理解:
水名/河流
濡须是古代江淮地区的重要水道,今称运漕河,源出安徽省巢湖,东流至芜湖市裕溪口汇入长江。该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连接长江与淮河的关键交通要道,具有重要军事战略地位,三国时期成为吴魏争夺的焦点。
军事要塞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权在濡须口(河流入江处)修筑堡坞,用以防御曹操。据《三国志》记载,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与孙权曾在此对峙月余。濡须口因此成为长江防线的重要据点,吴国多名将领(如周泰、朱桓)曾驻守此地。
少数词典提到“濡须”作为形容词性成语,形容头发湿润有光泽,引申为人的外貌整洁健康。但此用法在历史文献和主流语境中较为罕见,需结合具体上下文判断。
建议需要进一步考证时,可参考《三国志》《水经注》等古籍,或查阅安徽省地方志。
嗌嗌八股式保见碑贴兵车行并禽博羊顣頞大小夏侯點頭调按钉钯放浪无羁反观飞沿走壁風淚眼服法感事诰敕房过酒寒鹊胡桃油蹇散金李基祚剧繁橘井口啜奎札焅虐历久弥坚灵机一动临蓐六儿霤水沦蔼鹭鸶藤缅然庙主皿金木扇滂沲签名潜行顷常穷雉散乱山岸扇动时景授木瘦子肆断贪戾苕华脱乱晩帆宛肖五时衣县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