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ter the house and take up the arms] 比喻就对方的论点,反驳对方
入室操戈,不罪唐突。——宋· 陈亮《又戊戍冬书》
语出《后汉书·郑玄传》:“时 任城 何休 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 玄 乃发《墨守》,鍼《膏肓》起《废疾》。 休 见而嘆曰:‘ 康成 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乎!’”后以“入室操戈”比喻以其人之说反驳其人。 清 冯桂芬 《重刻段氏<说文解字注>》:“考者,考其引用篇目;正者,正其字句譌误,为功臣,为諍友,不为入室操戈。”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四九:“何以对于 东坡 也有微辞呢?难道是入室操戈,难道是知之深故论之切?”
“入室操戈”是一个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以下为详细解释:
字面解释
字面指进入他人屋内,拿起对方的武器(戈)攻击对方,形容直接利用对方的工具或资源进行对抗。
比喻义
现多用于两种场景:
源自《后汉书·郑玄传》。东汉学者何休研究《公羊传》并著书,郑玄(字康成)针对其著作提出反驳。何休感叹:“康成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乎!”(郑玄进入我的领域,用我的理论来反驳我)。
从具体到抽象
原指物理攻击行为(如中“小偷入室操戈”的例句),后演变为抽象的语言或理论对抗。
褒贬色彩变化
早期侧重形容学术造诣超越老师(如的“求学超过老师”),现代更强调对立性,甚至带负面色彩(如内部争斗)。
学术反驳
内部斗争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处原文,。
入室操戈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战争直接打到了敌人的内部。它源自《文选·范晔集》。
《康熙字典》中将“入”字归为“人”部,总笔画数为2;将“室”字归为“宀”部,总笔画数为3;将“操”字归为“手”部,总笔画数为14;将“戈”字归为“戈”部,总笔画数为4。
《入室操戈》的繁体字为「入室操戈」。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康熙字典》记录的写法为:「入」字边上有一个点表示人物进进出出的动作;「室」字由上方的“宀”和下方的“至”组成;「操」字由左边的“手”字旁和右边的「喿」字(现已失传)组成;「戈」字左右两边都有支。这些写法可能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篇章中有所变化。
他们的战争已经升级到了入室操戈的地步。
入境、操练、室内
刀兵相见
远离战火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