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倡发檄文申讨。《晋书·刁协传》:“ 周僕射 、 戴征西 本非 王敦 唱檄所讐也,事定后乃见害耳。”
“唱檄”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1. 基本定义
“唱檄”指倡导或发起檄文进行声讨,常用于描述通过发布檄文公开谴责或征讨的行为。这一解释在多个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在线词典)中均有明确记载。
2. 出处与例句
该词最早见于《晋书·刁协传》:“周仆射、戴征西本非王敦唱檄所讐也,事定后乃见害耳。”。此句表明,东晋时期王敦通过发布檄文发起声讨,但周顗、戴渊并非其檄文直接针对的对象,最终却在事件平定后被害。
3. 字义拆分
4. 相关扩展
檄文在历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如汉高祖《告沛县父老檄》、骆宾王《讨武曌檄》等,均通过檄文凝聚舆论、申明立场。而“唱檄”更强调“首倡”之意,突显发起者的主动性。
“唱檄”是古代政治或军事行动中倡导发布檄文以声讨对手的行为,兼具文学与历史语境色彩。如需进一步了解檄文的具体形式,可参考《晋书》等史料。
《唱檄》这个词起源于古代文献中,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体形式,指的是将军或官员发布的动员文书或宣告文件。同时也用于形容以檄文形式传播的动员呼吁或宣言。
段落2:拆分部首和笔画《唱檄》共有两个部首,分别是口和木。它的总笔画数为九画。
段落3:来源《唱檄》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和政治时期。在古代,将军或官员会通过檄文来发布军令或宣告政策,以动员士兵或国民。随着时间的推移,《唱檄》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将动员呼吁或宣言以檄文形式传播的文体形式。
段落4:繁体《唱檄》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唱檄」。
段落5:古时候汉字写法古代汉字中的《唱檄》字可能有一些不同的写法,其中一种写法是「詫揭」。这种写法通常出现在古代文献或碑文中。
段落6:例句这里是一些使用《唱檄》的例句:
1. 出征前,将军发布了一份《唱檄》,鼓舞了士兵的士气。
2. 这位政治家通过一篇动情的《唱檄》号召群众参与社会事务。
段落7:组词、近义词、反义词组词:檄文、檄书、檄励、檄扬
近义词:宣言、动员令、呼吁文
反义词:停战书、和平协议、缔结条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