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徭薄赋的意思、轻徭薄赋的详细解释
轻徭薄赋的解释
见“ 轻繇薄赋 ”。
词语分解
- 轻的解释 轻 (輕) ī 分量小,与“重(恘 )”相对:轻重。轻型。轻便(刵 )。轻于鸿毛。轻尘栖弱草(喻人生渺小短暂)。 程度浅,数量少:年轻。工作轻。 用力小:轻放。轻声。轻闲。轻描淡写。 负载少,装备简省
- 赋的解释 赋 (賦) ù 旧指田地税:田赋。赋税。 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文体。 念诗或作诗:登高赋诗。 给予,亦特指生成的资质:赋予。赋有。天赋。禀赋。 古同“敷”,铺陈,分布。 笔画数:; 部首:贝; 笔顺编
专业解析
"轻徭薄赋"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指减轻徭役和赋税,以体恤民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历史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字面释义
- 轻徭:减轻徭役(古代官府强制百姓承担的无偿劳动,如修路、筑城、戍边等)。
- 薄赋:减少赋税(国家向百姓征收的粮食、布帛或货币等实物或钱财)。
- 整体:指统治者施行仁政,减少对百姓的劳役征发和税收负担。
二、引申义与历史背景
这一政策思想常见于中国历代贤明君主或思想家提倡的治国方略中,如:
- 恢复民生:战乱或暴政后,通过减轻剥削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
- 巩固统治:儒家"仁政"思想的体现,认为"民为邦本",轻徭薄赋可赢得民心,维护长治久安。
- 经济调节:被视为促进经济复苏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如汉初"文景之治"、唐初"贞观之治"均以此著称。
三、权威出处与例证
该理念在古籍中反复出现,最具代表性的记载见于:
- 《汉书·食货志上》:
"汉兴,接秦之敝……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此段记载汉高祖刘邦为恢复经济,实行低税率政策(虽非直接使用"轻徭薄赋"四字,但完整体现了其内涵)。
- 《礼记·王制》(儒家经典):
"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
提出徭役不应过度征发的理想标准。
四、现代词典释义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轻徭薄赋:减轻徭役,降低赋税。指统治者减轻人民负担。
- 《汉语大词典》:
谓减轻徭役,降低赋税。旧时统治者用以施行仁政,笼络民心。
五、学术参考来源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
(权威规范词典,收录标准释义)
- 《汉语大词典》 -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大型历史性汉语语文辞典,释义详实并引证古籍)
- 《汉书·食货志》 - 班固撰,中华书局点校本。
(原始史料,记载汉代经济政策的核心文献)
- 《礼记正义》 - 郑玄注,孔颖达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儒家经典注疏,阐释古代制度思想)
"轻徭薄赋"不仅是一个历史政策术语,更承载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治理智慧。其核心精神——通过减轻民众负担实现社会繁荣——至今仍被视作衡量政府善治的重要维度。
网络扩展解释
“轻徭薄赋”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指通过减轻劳役(徭役)和降低赋税来缓解民众负担,促进社会生产恢复。以下为详细解释:
1.字面含义
- “轻徭”:减少百姓承担的劳役,如修路、筑城等无偿劳动。
- “薄赋”:降低农业税、人口税等经济赋税征收比例。
2.历史背景与出处
- 该政策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晋文公的“薄敛”措施,但明确成为治国策略见于东汉班固《汉书·昭帝纪》:“光(霍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 汉代在武帝后期因战争导致民生凋敝,昭帝继位后采纳霍光建议,推行此政策以恢复经济。
3.实施意义
- 经济层面:减少对劳动力的占用,使农民有更多时间耕作;低赋税保障粮食留存,促进农业生产。
- 社会层面:缓和阶级矛盾,避免因过度征发引发民变。
- 思想渊源:体现儒家“仁政”和道家“无为而治”的结合,强调政府干预的适度性。
4.相关概念
- 近义词:轻徭薄税、轻赋薄敛(均强调减负)。
- 反义词:横征暴敛、苛捐杂税(指过度征收)。
5.历史影响
- 该政策成为历代王朝开国初期(如汉初“文景之治”、唐初“贞观之治”)的典型治国手段,用以恢复战乱后的社会经济。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案例或思想流变,可参考《汉书》《清史稿》等文献,或通过权威历史研究资料扩展阅读。
别人正在浏览...
白蚁采伐参叩尘露揣歪捏怪牀帐寸步不让村贫打不倒登木芳饵反锁发乳風書乖忤关键字还锦赫炫话次怀表怀珠韫玉宦家虎榜火射戒勖警彻惊魂失魄窥算苦行僧楛竹牢烛疗理厉虐邻人榴子理想主义龙王兵录蔌律切滤砂卖乖乖卖妻鬻子漫戏莫桑比克港泥窗燃灼三鼎甲桑业觞杯申白声伎儿束身就缚特操田部吏天基廷争面折僞客渥耀无愧乌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