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扫境的意思、扫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扫境的解释

倾其境内全力。《新唐书·杨行密传》:“ 儒 扫境以来,利速战,宜坚壁老其师,则我无敌矣。” 宋 苏洵 《几策·审敌》:“孺子继立,大臣外叛, 匈奴 扫境来寇,兵不血刃而京师不守,天下被其祸。”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何温顺公》:“其前妻闻其尚主,怒,扫境而出,欲与之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扫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指动用或派遣全部的力量或兵力。它通常用于描述军事行动或重大举措,强调倾尽全力、毫无保留的状态。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1. 字义拆解与合成:

    • 扫 (sǎo): 本义指用扫帚清除尘土、垃圾,引申为清除、平定、消灭、全部出动等含义。在这里取其“全部出动”、“尽数”之意。
    • 境 (jìng): 本义指边界、疆界,引申为国家、地方、区域。在这里指整个国家或地区的范围、领域。
    • 合成义: “扫境”即“扫其境内”,字面意思是清扫(动用)其整个境内的(力量)。形象地表达了将一国或一地范围内的所有可用力量(尤其是兵力)都调动、派遣出来的意思。
  2. 核心释义:

    • 动用全部兵力/力量: 这是“扫境”最核心的含义。它强调行动的彻底性和全力以赴的决心,不留任何后备力量。
    • 倾巢而出: 常与“倾巢而出”同义或连用,形容将全部力量投入某一行动。
    • 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描述军事行动(如“扫境而来”指敌军动用全国兵力来侵犯),也可用于比喻其他需要动用全部资源、人力的重大行动或举措。
  3. 用法特征:

    • 古语色彩/书面语: “扫境”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带有一定的古语或书面语色彩,常见于历史叙述、军事文献或成语中。
    • 常作状语: 在句子中多作状语,修饰动词(如“来”、“攻”、“伐”等),构成“扫境而来”、“扫境以攻”等结构。
    • 强调彻底性: 使用该词的核心目的在于强调行动的彻底性和投入的完全性。
  4. 例句:

    • 古籍例句: “敌国闻之,扫境而来,欲乘虚而入。”(敌方国家听说后,动用全国兵力前来,想乘虚而入。)
    • 现代用法(较少见): 为完成这项艰巨任务,公司几乎扫境而出,调集了所有精英骨干。(此处为比喻用法,强调动用全部力量)
  5. 同义词辨析:

    • 倾巢而出: 含义非常接近,都指全部出动。但“倾巢而出”更口语化,使用范围更广,不限于军事(如昆虫倾巢而出);“扫境”则更书面化,军事色彩更浓。
    • 全力以赴: 强调用全部力量去做,但未明确表示“全部力量”是否指特定范围(如全国)内的所有力量。
    • 竭尽全力: 强调用尽力量,但未涉及“范围”或“全部出动”的意象。

“扫境”是一个具有古语和书面语色彩的词汇,核心意思是动用或派遣一国或一地范围内的全部兵力或力量,常用于描述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或比喻动用全部资源应对重大事件,强调行动的彻底性和投入的完全性。其字面意象是“清扫境内所有可用的力量”。

来源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扫境”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具体用法区分:

  1. 基本含义
    指彻底清除敌人或不良势力()。由“扫”(清除)和“境”(区域)组成,字面意为“清扫整个区域”,常用于军事或社会治理场景。例如:“敌军被扫境而出,此地终得安宁。”

  2. 引申含义
    在历史文献中,“扫境”也可表示倾尽全境之力,即调动境内全部资源或兵力()。如《新唐书》记载:“儒扫境以来,利速战”,意为敌方动用全部力量发起进攻。


用法与示例


注意区分

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若强调“彻底清除”,则侧重第一层含义;若涉及“动用全部力量”,则对应第二层解释。两种用法均体现“全面性”的核心特点。

别人正在浏览...

巴避白骐碧莹才高识远惭怅操持超邈趁贴虫串串辞笔大路货单虚捣喇底梁定止端午索腞楯蜂攒蚁集凤跄凤簪芬烈戈法涵畅覈辩鸿渐之翼缓怠监护人积墆羯鼓旷适枯柳历沴露吐美育密排摩厓弄嘴弄舌骈拇枝指萍泊贫鬼被绣昼行堑垒潜难翘首以待起为头柔情绰态壖垣桑蠖赡庙地勝概折札事为送粥米天跸听篱察壁通讯员王圻文彦无业香闺绣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