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轻佻浮薄,品行不好。《晋书·华恒传》:“初, 恒 为州大中正,乡人 任让 轻薄无行,为 恒 所黜。” 明 叶宪祖 《鸾鎞记·合谮》:“我明日就对考试官説: 温庭筠 轻薄无行,专在场中为人代笔。”
“轻薄无行”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形容人轻佻浮躁、品行不端,缺乏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其中“轻薄”指言行轻浮、不庄重,“无行”则强调没有道德底线或原则。
二、发音与结构
三、历史与用例
该成语最早见于《晋书·华恒传》,记载乡人任让因“轻薄无行”被贬黜。明代叶宪祖的《鸾鎞记》中,温庭筠也被诬陷“专在场中为人代笔”,进一步强化了其贬义色彩。
四、使用场景
多用于批评他人言行轻浮、道德败坏,例如:
提示:该成语属书面化表达,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需注意语境适配性。
《轻薄无行》是一个成语,形容人言行举止轻佻、轻浮、举止无章、不守规矩、没有行为准则。
《轻薄无行》的拆分部首是“车”、“又”和“彳”,总共有17个笔画。
《轻薄无行》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礼记·书经》中,后来也出现在《汉书·王莽传》。在这些经书和历史记载中,形容人行为轻佻、无规矩。
《轻薄无行》的繁体字为《輕薄无行》。
根据历史发展和不同的书法风格,古代对于《轻薄无行》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总体来说,都是由相同的字组成。
他年轻时很风流,经常参加聚会,喝酒、打牌、追求女性,完全是个《轻薄无行》的人。
轻佻、轻浮、无规矩、行为不端
轻浮、放荡、无德、无礼
庄重、规矩、谨慎、有德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