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亲祠的意思、亲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亲祠的解释

谓帝王亲自致祭。《史记·封禅书》:“有司与太史公、祠官 宽舒 议:‘天地牲角茧栗。今陛下亲祠后土,后土宜於泽中圜丘为五坛,坛一黄犊太牢具,已祠尽瘞,而从祠衣上黄。’”《汉书·郊祀志下》:“及诸名山川用驹者,悉以木寓马代。独行过亲祠,乃用驹,它礼如故。”《宋史·礼志三》:“王者父天母地,三岁冬至,天子亲祠,徧享宗庙,祀天圜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亲祠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含义的复合词,主要见于古代文献与礼制记载。从构词角度分析,“亲”指“亲自、亲身”,强调主体行为的直接性;“祠”本义为“祭祀”,后引申为祭祀场所或仪式。结合二者,“亲祠”特指帝王亲自参与、主持的祭祀活动,属古代最高规格的宗庙礼仪。

据《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释义,“亲祠”为“皇帝亲自主持的祭祀典礼”,多用于描述王朝重大祀典,如郊祀、宗庙祭等。其核心特征为帝王亲临主祭,区别于由臣僚代行的“遣官致祭”形式。例如《宋史·礼志》记载:“天子亲祠南郊,礼官具仪注,备牲牢。”

从礼制史角度看,“亲祠”程序严谨,需遵循“斋戒、陈设、行礼、饮福”等环节,并伴有乐舞、祝文等仪轨(参考《周礼·春官宗伯》)。此词在《资治通鉴》《明实录》等文献中亦频繁出现,多关联社稷、天地、先祖等祭祀对象,凸显古代“君权神授”的政治象征意义。

引用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2. 《宋史·礼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3. 《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古籍整理丛书

网络扩展解释

“亲祠”是由“亲”和“祠”组成的词语,其含义需结合二者及历史语境来理解:

一、字义解析

  1. 亲(qīn):指亲自、亲身参与,强调直接的行为主体性。
  2. 祠(cí):古代指供奉祖先、神灵或功勋人物的场所(如宗祠、武侯祠),也特指祭祀活动,如春祭。

二、核心含义

“亲祠”主要有两种解释:

  1. 帝王亲自祭祀
    见于《史记》《汉书》等史籍,专指帝王亲自主持重大祭祀仪式。例如《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亲祠后土”,即帝王亲临祭地神的典礼。
    语境特点:多用于国家层面的礼仪活动,体现皇权与神权的结合。

  2. 泛指亲自祭拜祖先或神灵
    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扩展为成语,指个人或家族成员亲自前往祠堂祭拜,表达对祖先的敬重或对传统文化的遵循。

三、历史背景

四、现代延伸

如今“亲祠”一词使用较少,更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化研究,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指向。如需进一步了解“祠”的详细字义,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吧吧败绩失据半流体必要性不忘沟壑不易不亦乐乎漕台承务出纶待客盗声都中纸贵烦城风标伏属干色高隆郭郎黑头公红绒后继无人怀抱儿慌悚皇繇豭狗简明扼要见义勇爲节日褧裳旧京剧令刊山列真泠毛赁假率由旧则溟蒙弥望木栓脑头强致硗狭入觐弱懦三一守危霜夜说颂疏索束修自好锁颐贴零吐蚊鸟无闷象笏嫺靡纤形宵烽潇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