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焦口燥的意思、唇焦口燥的详细解释
唇焦口燥的解释
犹口干舌燥。形容费尽口舌。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脣焦口燥:口唇干燥。形容费尽口舌以致疲倦。 唐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脣,一本作“ 唇 ”。参见“ 口燥唇乾 ”。
词语分解
- 唇的解释 唇 ú 嘴的边缘红色部分:嘴唇。唇齿(喻互相接近而且有共同利害的两方面)。唇膏。唇裂。唇舌(“嘴唇”和“舌头”,喻言辞)。唇吻(嘴唇,喻口才、言辞)。唇亡齿寒(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笔画数:; 部
- 燥的解释 燥 à 干,缺少水分:干燥。燥裂。燥热。枯燥。 笔画数:; 部首:火;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唇焦口燥”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释
- 释义:形容因说话过多而导致口唇干燥,也比喻费尽口舌、竭力劝说的状态。
- 出处:出自唐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用法与场景
- 直接描述:用于形容人长时间说话后的生理状态,如“他说得唇焦口燥”。
- 引申义:可比喻反复劝说、解释却难以被接受的情景,例如:“他唇焦口燥地解释,对方仍不为所动”。
其他信息
- 近义词:口干舌燥、舌敝唇焦。
- 英语翻译:One's lips and mouth are parched。
- 结构特点:联合式成语,中性色彩,作谓语或状语使用。
注意
部分资料提到该词可能与《后汉书》故事相关,但主流文献均以杜甫诗句为出处,需注意区分。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权威词典或古籍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唇焦口燥是一个形容词词组,用于描述嘴唇干燥、口腔不舒适的状态。
拆分部首和笔画:
- 拆分部首:口、火、燥
- 笔画:唇(8画)、焦(12画)、口(3画)、燥(17画)
来源:
《唇焦口燥》这个词源于中文口语,是一种生动形象的描绘,用于描述嘴唇和口腔的干燥、不适感受。
繁体字:
《唇焦口燥》在繁体字中的书写为「唇焦口燥」。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中,唇焦口燥的表达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主要以相同的概念来描述嘴唇干燥和口腔的不适。
例句:
他在沙漠中长时间穿行,导致唇焦口燥。
组词:
嘴唇、干燥、不适、口腔
近义词:
口渴、嘴干、口乾舌燥
反义词:
滋润、湿润、舒适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