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旂旄”。注犛牛尾于杆首的旌旗,军将所建。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旧唐书·田弘正传》:“天慈遽临,免书罪累,朝章荐及,仍委旂旄,锡封壤於全藩,列班荣於八座。” 宋 曾巩 《饮归亭记》:“然而旗旄鐲鼓,五兵之器,便习之利,与夫行止步趋迟速之节,皆宜有法,则其所教亦非独射也。”
“旗旄”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旗旄(拼音:qí máo)指古代军中将帅所用的旌旗,其特点是在旗杆顶部装饰牦牛尾,作为指挥军队的标识。这种旗帜不仅是战场上的信号工具,更象征着统帅的权威和地位。
需注意“旗”在清代引申为“八旗制度”的含义(如旗人、旗袍),但此义项与“旗旄”无关。
旗旄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旗帜或旗杆。
旗旄的部首是⺍(丿)和方,总共有9画。
旗旄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国,在军事和官方场合中使用旗帜作为标记或象征已有很长的历史。
旗旄的繁体字是旗旄,拆解部首和笔画数目保持不变,仅字形有所差异。
古时候,旗旄在字形上与现代略有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旗旄的字形为“⺍方”,总共有7画。
1. 他手持红色旗旄,威风凛凛地走在队伍的前面。
2. 高高挂起的国旗旄,象征着我们的独立和自由。
组词:旗手、旄头、旄倌、旄旗。
近义词:旗帜、旌旗、军旗。
反义词:无旗。
白牡白衣没命军编创殡宫拨畦残暑乘杜冲锋陷阵出牧徂颠大耳翁当膺刀剑斗母元君贵赤卫贵途会门灰扑扑冱结火灾缰系俭静节尚击拂进表金刺兢惭静姿济人拘唤老虎凳两心相悦酃渌緑矾门冬眠舆南山年间霓骑陪臣国堡坞抢风千头橘契箭青芒履钦叹綦下羣形人宇日新月盛伞子盐圣寿乐神蓬斯拉夫字母体理擿语尪劣委纵小乖谢家轻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