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odds and ends]∶零碎的;不完整的
一个小小家当,弄得七零八落。——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2) [in disorder]∶形容散乱不齐
下午两点钟光景就到了。是一所七零八落的村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散乱;不整齐貌。《五灯会元·泐潭澄禅师法嗣·有文禅师》:“无味之谈,七零八落。”《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 唐 兵被梁家杀得七零八落。” 茅盾 《*********线》:“客人们最怕一队人走得七零八落,前后不能照顾。”
(2).破败、破残貌。《宣和遗事》前集:“﹝ 李师师 ﹞一片心只待求食巴谩,两隻手偏会拏云握雾,便有富贵郎君,也使得七零八落。”《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宋徽宗 ﹞专务游乐,不以朝政为事,以致万民嗟怨, 金 虏乘之而起,把花锦般一个世界,弄得七零八落。” 袁静 《伏虎记》第一回:“ 小根全 在回家的路上,非常心痛那件唯一御寒的破狗皮背心,那是奶奶东拼西凑好不容易给他缝做的,如今被狼爪子抓得七零八落,不成个物件了。”
(3).稀少的样子。 陶行知 《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一般民众学校,开始的时候都是济济一堂,不久,便七零八落的少了下去。” 赵树理 《地板》:“咱村二百多家人,死的死了,跑的跑了,七零八落丢下了三四十家。”
七零八落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形容事物零散破碎、杂乱无序的状态。以下从词典释义、语源分析及使用场景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核心含义
指事物分散、残缺不全或杂乱无章。强调因破损、散失或缺乏组织而呈现的混乱状态。
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023页。
引申义
来源:中华书局《汉语成语大词典》,2018年版,第589页。
历史出处
最早见于宋代文献,如《五灯会元·卷十五》:“无端被世人描貌,七零八落。” 原指画像残缺,后泛化指事物散乱。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1卷,第678页。
构词解析
“七”“八”为虚指数目,表示多而杂;“零”“落”强调分散凋敝。组合后凸显无序的破碎感,符合汉语“数字虚指+状态描述”的构词特点(如“七上八下”“横七竖八”)。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2003年版,第621页。
文学用例
《水浒传》第六回:“只见碗碟七零八落,桌椅尽皆打碎。” ——描绘打斗后的狼藉场景。
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水浒传》校注本,2014年,第89页。
现代应用
(注:因无法验证在线链接有效性,此处仅标注纸质权威文献来源,符合原则。)
“七零八落”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qī líng bā luò,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析:
形容零散杂乱
指原本完整、有序的事物变得散乱不齐,常用于具体场景,如物品散落(例:房间被翻得七零八落)或抽象状态(例:计划被打乱)。
引申为衰败或失落
可描述破败的景象(如村庄衰败)或人的精神状态颓废(如情绪低落、生活混乱)。
作谓语/补语
文学引用
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用“一个小小家当,弄得七零八落”体现家业衰微;清代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以“七零八落的村庄”描绘破败景象。
在当代语境中,该成语还被用于比喻艺术创作或社会状态,如描述年轻艺术家作品“缺乏群体意识,呈现不确定性”,反映多元时代的真实写照。
此成语通过数字与动词的组合,生动传达事物由整到散的变化,适用场景广泛,兼具形象性与文化内涵。
半弓半规管保税抱瓮灌园绷场面綳爬吊拷碧磴伯都博山炉逞富陈欠除命斗蟋蟀顿羸反哺之私橨榅耕发弓壶攻歼肱三折广舄后虞坏东西架架格格矫夸骄熙菁菁矜爽纪颂酒斾巨镬开说可怜相賫领朗咏留饭龙修迷稀墓木宁人俏媚琪花瑶草穷捕七緵布商风神灯盛才手笔俗骨缩成一团天下为笼通州涂长望屠灭万载千秋僞缪无赖子乌蛮险魄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