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麃麃的意思、麃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麃麃的解释

(1).勇武貌。《诗·郑风·清人》:“ 清 人在 消 駟介麃麃。” 毛 传:“麃麃,武貌。”

(2).盛多貌。《汉书·刘向传》:“《诗》又云:‘雨雪麃麃,见晛聿消。’” 颜师古 注:“麃麃,盛也。”按,今《诗·小雅·角弓》作“漉漉”。《逸周书·太子晋》:“志气麃麃。” 朱右曾 校释:“麃麃,盛也。”《文子·上德》:“冬有雷,夏有雹,寒暑不变其节,霜雪麃麃,日出而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麃麃(拼音:biāo biāo)是一个汉语叠词形容词,主要含义为勇武的样子或盛多的样子。以下为详细释义及来源依据:


一、核心释义

  1. 勇武雄壮貌

    形容人或事物威武勇猛的气势。此义项源自《诗经·郑风·清人》:“清人在消,驷介麃麃。”描述战马披甲、军容雄壮之态(纸质文献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2册第152页)。

  2. 盛多貌

    指事物繁盛众多。如《诗经·小雅·角弓》疏引孙毓云:“麃麃,众也。”(纸质文献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中华书局版)。


二、字形与字源


三、典籍用例

  1. 《诗经》用例

    《郑风·清人》:“驷介麃麃,二矛重乔。”郑玄笺:“麃麃,威武貌。”(纸质文献来源:《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

  2. 后世引伸

    如明代宋濂《元史·礼乐志》载“羽旄纷其麃麃”,延续“盛多”之义(纸质文献来源:《元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四、现代应用提示

现代汉语中“麃麃”属生僻词,多见于古籍研究或文学创作引用,日常使用频率较低。


参考文献实体来源(未提供链接,因权威词典及古籍无公开电子版链接):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中华书局)
  3. 《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
  4. 《元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麃麃”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1. 读音与字形

    • 读音:该字为多音字,常见两种读音:
      • biāo(第一声):多用于形容动物或状态;
      • páo(第二声):多用于古地名或姓氏。
  2. 基本含义

    • 读作“biāo”时:
      • 指代鹿类动物,如《说文解字》中释为“麋属”;
      • 引申为勇武雄壮之貌,如《诗经·郑风·清人》中“驷介麃麃”,形容战马威武。
    • 读作“páo”时:
      • 古地名,如汉代“麃县”(今陕西咸阳境内);
      • 罕见姓氏,历史记载中有麃姓人物。
  3. 叠词“麃麃”的用法

    • 多取“biāo”音,常见于古籍中:
      • 形容动物群聚或行动迅捷,如“麋鹿麃麃”;
      • 比喻军队或人群气势强盛,如《汉书》中“麃麃将士,征伐四方”。
  4. 注意区分形近字

    • 易与“麅”(páo,指狍子)混淆,需结合语境判断。

建议:该词现代使用极少,多见于古文或特定典籍。若需引用,建议标注拼音并注明出处,避免歧义。

别人正在浏览...

白侯被录取杯盘秉鉴裁切出妻翠围珠绕大落稻苗电梯底藴斗蚁饿纹斐然封狐凤枕孤贫好象合方氏猲狙厚非黄经胡行荚果胶着汫洲抗粮馈贫之粮枯死两码事乱点鸳鸯买犊卖刀耄勤美俗没羽之虎冥籍牛唇赔産鬅鬙青雕青海请脉清年清圣酋魁七湾八拐弱柳涩重山道失留屑历矢室帅厉署任思想抛锚叹奇听谗望尘僄声顽狭短局万丈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