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柄臣的意思、柄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柄臣的解释

[powerful officials] 执掌政权的大臣

详细解释

掌权的大臣。《汉书·朱云传》:“传曰下轻其上爵,贱人图柄臣,则国家摇动而民不静矣。” 颜师古 注:“柄臣,执权之臣。”《新唐书·中宗八女传》:“帝復位,光艷动天下,侯王柄臣多出其门。” 宋 陆游 《忆昔》诗:“忆昔 高皇 絀柄臣,招徠贤雋聚朝绅。” 清 龚自珍 《明按察司佥事金君石阙铭》:“禀性刚毅,不媚柄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柄臣指掌握国家权柄的重臣,多用于古代政治语境,特指在朝中执掌核心权力、地位显赫的官员。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义与词源

“柄”本义为器物的把手,引申为权柄、权力;“臣”即臣子。“柄臣”二字组合,字面意为执掌权柄的臣子,强调其对国家政务的实际控制力。该词属书面语,常见于史书及政论典籍,隐含位高权重、影响朝局之意。

二、历史语境中的典型用例

  1. 《汉书》中的权臣形象

    班固在《汉书·朱云传》记载朱云谏言:“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不能与柄臣居。”此处“柄臣”暗指把持朝政、排斥异己的张禹,凸显其专权特性。

  2. 宋代政治中的双面性

    《宋史·职官志》提及宰相“佐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是典型的柄臣角色。但苏轼在奏议中警示:“柄臣擅权,则天下寒心”,反映柄臣若越权易引发朝纲失衡。

  3. 明清史家的批判视角

    清代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评明代宦官乱政时,称魏忠贤为“窃柄之臣”,揭示柄臣若脱离制度约束可能沦为祸国根源。

三、语义辨析与近义词对比

权威参考来源:

  1. 班固《汉书·朱云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2. 脱脱《宋史·职官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3. 赵翼《廿二史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柄臣”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语,主要含义为掌握权柄的官员或执掌政权的大臣,其解释可结合历史文献和用法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含义

2.历史出处与背景

3.用法与演变

“柄臣”反映了古代政治体系中权力分配的特点,既是对实权官员的客观描述,也承载了历史文献中对权力制衡的思考。其含义在不同朝代和文本中略有侧重,但核心始终围绕“执掌权柄”展开。

别人正在浏览...

安民熬不住部辖赪柯陈留八俊啜息打浴吊奠丁香柿返掌封建士大夫府经历概见跟即鬼笑穷滚存国租海查寒芽豪猪靴画龙点睛胡捣活鳞脥肩僥极基本凈荡荡金枝玉叶即若积薪候燎捐忿弃瑕开私门刻敛栏杆蓝田种玉乐万厉声流动蜜面墨辟磨破口舌泥媳妇炮筒子配调批根遣愁索笑切中时弊热锅上蚂蚁赡护杀一砺百石窌室授失志属城送青岁节洮河塌然弦匏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