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逋缗的意思、逋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逋缗的解释

拖欠的税钱。《太平广记》卷一九三引 唐 皇甫□ 《原化记》:“主召问罪轻重。吏云:‘此囚人所累,逋緡未纳,餘无别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逋缗(bū mín)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复合词,由"逋"与"缗"二字组合构成,其核心含义指拖欠的赋税或债务。以下从三个维度进行专业解读:

一、字义溯源 • "逋"字本义为逃亡,《说文解字》释作"亡也",引申指拖欠赋税。如《汉书·昭帝纪》载"三年以前逋更赋未入者,皆勿收"即用此义。 • "缗"原指穿铜钱的绳索,《史记·平准书》记载"缗钱二千而一算",后演变为货币单位,唐宋时期特指一千文为一缗。

二、历史用例 该词多见于宋代经济文献,《宋史·食货志》记载"凡州县积逋缗,诏蠲其半",反映当时官府处理欠税的政策。元代王恽《秋涧集》中"逋缗积岁未能偿"的表述,印证其作为债务拖欠的用法。

三、语义演进 现代汉语中虽已罕用,但作为古汉语研究术语仍具价值。《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拖欠的税款",该释义被《古代汉语词典》《辞源》等权威工具书采信。

网络扩展解释

“逋缗”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古汉语词汇,由“逋”和“缗”二字组合而成,需分别解析:

  1. 逋(bū)
    本义为“逃亡、逃跑”,如《说文解字》释为“亡也”。后引申为“拖欠”,常用于指未按时缴纳的赋税或债务,如“逋欠”“逋租”。

  2. 缗(mín)
    原指古代穿铜钱的绳子,后成为货币单位,一缗即一千文钱(如《宋史》载“钱千为一缗”)。此外,“缗”也指代税收或款项,如“算缗”为汉代的一种财产税。

合释:
“逋缗”字面可理解为“拖欠的钱款或赋税”,常见于古籍中描述财政、税务相关的语境。例如:“追征逋缗”即指追缴拖欠的税款。需注意,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若在文献中遇到,需结合上下文进一步确认具体含义。

由于未搜索到直接对应的文献用例,以上解释基于单字释义的合理推演。若您有具体出处或语境,可进一步补充以便精准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白役伴种拨烦猜骇参战军蝉鸣黍潮候程材逞赛捣臼地衣恫疑队伍燔丧翻盏风笙奋髯古旧鹤知夜半花莳贱丈夫金碧谨酒金坛客使快抃连章烈货烈暑历经临月逻莎眊矂美劭母慈子孝内线盘拨潘多拉飘风轻拢慢撚穷荒弃堂帐日屈上和下睦圣觉沈下石记湿润润守邑厮佣踏青瑱圭土山违拒温言象簟匣子斜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