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推敲诗句。 元 张可久 《小桃红·忆疏斋学士郊行》曲:“飞梅和雪洒林梢,花落春颠倒,驴背敲诗暮寒峭。” 清 任曾贻 《百字令》词:“貰酒当罏,敲诗午夜,弹指成今昔。”
(2).诗谜的一种。又称打诗宝。 清 张焘 《津门杂记·敲诗》:“以纸条约四五寸长者,摘録时下新刻诗句,於句中隐去一字,注於纸尾,用信套笼插。即在诗句之旁,添拟大意相通者四字,并纸尾原字则为五。另摊方纸於桌,划为五度,以便押钱。射中者每一文赔三文。其五字中,大抵极不通者即其所隐之字也。向惟考试时为多,输赢亦甚微细。今则到处皆是,围绕争射者颇不乏人,託名风雅,实则赌6*博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敲诗汉语 快速查询。
“敲诗”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中文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指在诗歌创作中反复斟酌字句、调整韵律的过程,体现对语言艺术的严谨追求。
示例:
一种文字游戏,规则如下:
该词最早见于元代文献,清代发展出诗谜的娱乐形式,兼具文学性和趣味性,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创作与社交生活。
如需进一步了解诗谜的具体案例或诗歌推敲的典故,可参考古籍《津门杂记》或元代散曲集。
敲诗是指通过敲击物体的声音或节拍,创作出有韵律和音乐感的诗句。它是一种独特的诗歌表现形式,强调声音的节奏和韵律。
敲诗这个词可以拆分为“攵(方心)”、“言”、“言”、“一”四个部首,总共有11个笔画。
敲诗这个词的来源较为复杂,有一种说法是它起源于古代的民歌演唱形式,民众用敲击乐器伴奏,创作有韵律感的诗歌。而另一种说法是它起源于现代诗歌创作形式的一种探索,通过敲击物体的声音产生灵感,写出富有节奏感的诗句。
敲诗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敲詩」。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敲诗在古代常被写作「敲詩」或「敲詩作」。这种写法保留了现代汉字中的基本形状,但字形稍有差异。
1. 他用木槌敲诗,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听众。
2. 她浑身是诗,一句句敲诗从她的嘴里飞出。
3. 敲诗的节奏让人心灵颤动,仿佛进入了一个音乐的世界。
敲击、敲打、敲响、诗歌、创作
击诗、打诗、奏诗
默诗、寂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