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牒诉的意思、牒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牒诉的解释

讼辞,诉状。《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敲扑諠嚣犯其虑,牒诉倥偬装其怀。” 吕向 注:“牒,文牒也;诉,告也。” 宋 司马光 《送人为闽宰》诗:“政用慈良化,居无牒诉纷。”《宋史·文苑传一·何承裕》:“每览牒诉,必戏判以喻曲直,诉者多心伏引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牒诉"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和法律内涵的复合词,主要通行于古代文献,尤指与诉讼、公文相关的文书或行为。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字义分解与基本释义

  1. 牒(dié)

    指古代书写用的竹简、木片,后引申为官方文书、公文。《说文解字》释:“牒,札也。” 如《汉书》载“上封事,以牒言之”,即指以公文呈报。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2. 诉(sù)

    意为控告、申诉。《玉篇》释:“诉,讼也。” 如《周礼·秋官》有“以肺石达穷民之诉”,指百姓通过特定渠道申诉冤情。

    来源:顾野王《玉篇》(古籍出版社校注本)。

  3. 牒诉合义

    二字组合后,特指诉讼文书或呈递官府的诉状,亦泛指诉讼活动。宋代苏轼《与章子厚书》云:“簿书牒诉,终日纷然”,即形容处理公文诉状的繁忙景象。

    来源:苏轼文集(中华书局点校本)。


二、历史语境与制度背景


三、文学与文献用例

  1. 《宋史·苏轼传》

    “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驱复入城,诣武卫营,呼卒长曰:‘牒诉纷然,宜尽力以守。’”

    注:此处“牒诉”指洪水期间百姓的紧急诉状,反映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职能。

    来源:《宋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汉语大词典》释义

    明确释为:“诉讼文书。”并引清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例:“牒诉稠叠,以稽夙奸。”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四、权威辞书释义


结论

“牒诉”是古代中国司法体系的核心概念,指代诉讼文书及诉讼行为本身,承载着百姓申冤与官府裁决的双重功能。其词义根植于“牒”的公文属性与“诉”的控告内涵,在历史文献中常见于描述吏治场景,反映了传统社会司法行政合一的特点。

网络扩展解释

“牒诉”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牒诉”指讼辞或诉状,即古代用于诉讼的正式文书。其中,“牒”指官方文牒,“诉”为诉讼或告状,合称代指与案件相关的书面材料。

二、词源与历史用例

  1. 词源解析
    《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中提到:“敲扑諠嚣犯其虑,牒诉倥偬装其怀。”吕向注:“牒,文牒也;诉,告也。”
    这里“牒诉”指处理诉讼事务时的文书工作,体现了古代司法流程的正式性。

  2. 历史文献中的使用

    • 宋代司马光在《送人为闽宰》诗中写道:“政用慈良化,居无牒诉纷。”,说明官员善政可减少诉讼纠纷。
    • 《宋史·文苑传》记载何承裕“每览牒诉,必戏判以喻曲直”,反映古代官员通过诉状判断案情。

三、相关扩展

四、总结

“牒诉”是古代司法体系中的重要概念,既指具体的诉讼文书,也延伸为案件审理的象征。其用法在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均有体现,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法律程序的重视。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北山移文》及宋代相关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包藏背腹受敌北京林业大学才高运蹇惨急钞击澄浆泥除革顶灯兜拢反训非位复回负能该搭刚夬干精黑喽喽假手家长礼短继而进禀警拔靳靳金鵶祭式倦飞军标亢旸夸夺唠哆櫑木连索恋皂厉疾履仁抹丽木兰拿捕嫩约闝荡迫小颀而覃志上本伤怜陕洛神主牌士儒士死知己水火不避诉说天才橐吾蛧蜽文采温惠文籍湘文胁肩絫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