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墝塉 ”。(土地)瘠薄。《三国志·魏志·卢毓传》:“而 譙 土地墝瘠,百姓穷困, 毓 愍之,上表徙民於 梁国 就沃衍,失帝意。”《周书·李彦传》:“今可敛以时服,葬于墝塉之地,勿用明器、芻涂及仪卫等。”《新唐书·卢坦传》:“ 天德 故城地壤墝瘠,北倚山,去 河 远,烽候无所统接。”《天讨·豕常之裔<普告汉人>》:“即此数事观之,则圈地之初,室庐邱基,尽为旗民所有,以膏腴之壤入於旗,以墝瘠之地归之民,而墝瘠之地,仍依膏腴之壤起征,可谓虐政之尤者矣。况当此之时,旗奴逃亡,由旗员句摄,勿关有司。”
墝瘠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土地的贫瘠、不肥沃。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及用法:
基本释义
“墝”指土壤坚硬多石,“瘠”意为贫瘠、不肥沃。二字组合强调土地坚硬荒芜、难以耕种的特性。
例:《荀子·儒效》提及“相高下,视墝肥”,其中“墝”即指劣质土地。
引申含义
可泛指资源匮乏、环境恶劣的状态,如形容地域荒凉或经济贫困。
《汉语大词典》(第2卷,第1103页)
明确释义为:“土地坚硬而贫瘠。”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
在“墝”字条目下注释:“同‘硗’,土质坚硬瘠薄。”
来源:王力主编,中华书局出版。
《农政全书》(明代徐光启)
卷五载:“墝瘠之地,宜种耐旱之粟。”体现古代农业对土地墝瘠的应对策略。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2019年再版。
“墝”从“土”部,本义与土壤相关;“瘠”从“疒”部,喻指土地如病弱般贫瘠。
《淮南子·地形训》载:“墝瘠之人,堪耐寒暑。”此处以土地特性比喻人的坚韧品格。
“墝瘠”是描述土地贫瘠的经典词汇,其释义及用例在历代汉语词典与农学典籍中均有明确记载,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
“墝瘠”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土地贫瘠、不肥沃的状态,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地理描述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背景或词语演变,可参考《汉典》及《三国志》等原始出处。
悲凄兵额伯乐顾彩丝系虎蹭躅剗车樗蒲黛黑电大迭迹恫骇恫扰夺职伐谋奉御俘斩高道稿门槁饫歌功颂德古茂滚烫宏亮坏劫淮阳绩花图火池讲道贱吏节时箕皓吉驾攫攘爵谥沥沥拉拉灵封论説落台卖侮毛虫祖煤窑邈远冥雠拍掌青妓三长月丧礼色庄山塘适切事质缩略语太皥佻侻忘味微臣威风扫地无气分霄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