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前资官的意思、前资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前资官的解释

(1).古称已去职之官。 唐 常衮 《大历五年大赦天下制》:“内外文武官及前资官六品以下,并草泽中有硕学专门,茂才异等,智谋经武,讽諫主文者,仰所在州府观察牧宰,精求表荐。”

(2).指曾在前朝任职的官员。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上:“国初尚多前资官,今《閤门仪制》尚有见任、前任节度、防御、团练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前资官"是中国古代职官制度中的特殊称谓,主要出现在唐宋时期。该词由"前"(前任)和"资官"(具有资格等级的官员)复合构成,特指通过正常铨选程序获得任职资格,但因职位限额暂时未能获得实职的候补官员,其核心特征包含三个方面:

  1. 资格认定

    需通过吏部组织的铨试考核,取得"解状"(任职资格凭证)并完成"注官"(登记候补)程序,在《唐六典·吏部》中有"凡叙阶之法,有以封爵,有以亲戚,有以勋庸,有以资荫"的资格认定标准记载。

  2. 候补状态

    持有任职资格但未获实际差遣,保留"守选"(等待任命)身份。宋代官员王溥在《五代会要》中记载:"诸道前资官,守选年满,宜令依资格注官",表明其候补属性。

  3. 待遇保障

    可享受俸禄减半的"半禄"待遇,保留官籍及相应礼仪待遇。司马光《资治通鉴》注引唐代官制:"前资官皆居闲散,给半禄以赡之",说明其待遇保障机制。

该制度在唐宋官员选任体系中具有缓冲作用,既维护了科举取士制度的权威性,又缓解了官僚体系职位有限的结构性矛盾。现代学者龚延明在《宋代官制辞典》中指出,前资官制度是古代文官储备体系的重要实践。

网络扩展解释

“前资官”是古代职官制度中的特定称谓,其含义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

一、基本释义

  1. 已去职的官员
    指因任期结束、调任或其他原因不再担任原职务的官员。例如唐代文献记载,朝廷在选拔人才时会将“前资官”纳入考量范围(如唐常衮《大历五年大赦天下制》)。

  2. 前朝任职的官员
    特指曾在旧政权中担任官职的人。例如宋代文献中提到“前资官”在当时的政治体系中仍有特殊身份(如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上)。


二、延伸与背景


三、文献例证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背景或制度演变,可参考《春明退朝录》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白迭八仙桌布置草奏策事嘲駡车师揣合逢迎穿穴焍黄东洋车多赘鹗表睋而鹅毛儿女态凡口妇人缚扎箇处鼓吵桂緑华岁祸生肘腋艰梗匠籍简派鲛国解耻畸角经济效益拘拆连鬓胡子铃铎疁田滦京鸬鹚酒辘辘买拨来駡倨芒昧青钱穷正声烈神致失音视篆收榷耍钱属耳目宿道宿贵岁占亭竈绨衣王亲忘颜完篇瓦片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