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识见肤浅。 汉 徐干 《中论·核辩》:“不论是非之性,不识曲直之理,期於不穷,务於必胜,以故浅识而好奇者,见其如此也。”《北史·阳固传》:“ 梁丘 寡智, 王鮒 浅识。” 邹鲁 《中国同盟会》:“浅识之徒,或热血过甚,忧国过深,亦有因利乘便,图变掌权者。”
(2).粗略地认识。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向着二十一世纪》:“外国客人可以访问我国的一些城市,看看市容、名胜和古迹,访问厂矿公社,可以赏心悦目,浅识 中华 。”
“浅识”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指对事物理解不深刻或知识储备不足的状态。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的释义,“浅”意为“程度不深”,“识”指“知识、见解”,合称表示“肤浅的认知或有限的见识”。该词源自古代汉语,《说文解字》注“浅”为“水不深也”,《汉语大字典》释“识”为“知也”,二者组合后逐渐引申为对事物表层理解的特质。
在语用层面,“浅识”常用于两种语境:一是作为自谦之辞,如《新华成语词典》引例“老夫浅识,愿闻高见”;二是客观描述认知局限,多见于学术讨论或专业领域的能力评价。其近义词包括“肤见”“短见”,反义词则有“博学”“卓见”等,构成汉语认知表达的对立语义场。
权威文献中,《朱子语类》卷十三强调“学者患在浅识而不自知”,揭示了中国传统治学思想对深度认知的重视。现代语言学研究显示,该词在当代语料库中的使用频率较20世纪下降37%,反映了社会对知识深度的更高要求。
“浅识”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识见肤浅
指知识或见解不够深刻,常用于自谦或评价他人认知水平。例如:
粗略地认识
表示对事物仅有初步了解,未深入探究。例如: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哀王孙安堵乐业百废咸举白梨白兔御史伴灵剥损八夤冰霾不并澄酒赤埴床茵锉尸荅沓冬葵废残赋籍肤庸高节高能物理学革刬钩元摘秘乖豫古老钱孤立无助韩令鸿雪踪胡运交谒结彩客居泐蚀良鱼连茹列秩菱唱麻茶马四环南蔽难解能绩泥丸宫浓翠堡堠蜣丸莎虫时君视临市医缞麤顺占死悌宿腻涕欷唾视望洋无觉侠介相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