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房屋。《诗·小雅·十月之交》:“彻我墙屋,田卒污莱。”《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叔孙 所馆者,虽一日必葺其墙屋,去之如始至。”《孟子·离娄下》:“脩我墙屋,我将反。” 唐 白居易 《湓浦竹》诗:“剖劈青瑯玕,家家盖墙屋。”
(2).指墙和屋顶等建筑物的外表部分。《国语·晋语六》:“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粪除而已,又何加焉。”
“墙屋”一词的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和用法进行解释,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基本词义
指代房屋整体
源自古典文献,如《诗经·小雅》中“彻我墙屋”、《左传》中“葺其墙屋”,均以“墙屋”泛指居住的房屋,强调建筑结构本身。白居易诗“家家盖墙屋”更直接以“墙屋”代指民居。
特指建筑物的外表部分
《国语·晋语六》中比喻“冠”如“墙屋”,此处“墙屋”指建筑的外墙与屋顶,强调其遮蔽与保护功能,类似现代语境中的“围护结构”。
二、成语用法
作为成语时,“墙屋”比喻思想或见识的局限性,如“困于墙屋”形容视野狭隘。其结构通过“墙”的封闭性与“屋”的狭小空间,组合表达对思维局限的批判,常见于文化评论中。
使用建议:
在阅读古籍时,“墙屋”多取本义(房屋或建筑部分);现代语境中若涉及成语,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是否指向比喻义。具体含义需根据文献类型和语境综合判断。
《墙屋》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墙上的房屋或墙体上的建筑物。该词的拆分部首为“土”和“阝”,共有12个笔画。
《墙屋》一词源于古代汉字,是汉字中的一个古字。它的字义形成于古代人们根据实际场景创造的需要。在古代,由于建筑技术的限制,人们在墙上往往会建造小型的房屋或构造出其他形式的建筑物来满足生活或工作的需求,从而形成了“墙屋”这一概念。
在繁体字中,墙屋的写法与简体字相似,只是其中的一些笔画形态略有差异。例如,“墙”的繁体字为「牆」,“屋”的繁体字为「屋」。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墙屋的写法也略有不同。例如,“墙”在古代称为“牆”,其字形中增加了一点上的横斜线,表示墙壁的纹理。而“屋”在古代称为“宇”,示意一个人居住的小房子。
1. 墙屋倒塌了,露出了里面的砖石。
2. 墙屋内生活条件简陋,然而居民们却充满了乐观和希望。
3. 这座墙屋的建筑风格独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1. 土墙:指用土堆砌成的墙体。
2. 屋顶:指房屋顶部覆盖的部分。
3. 城墙:指城市周围用于防御的巨大石墙。
近义词:房屋、建筑、住宅。
反义词:天空、户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