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怖遽的意思、怖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怖遽的解释

惊惶。《三国志·魏志·夏侯尚传》“丰不知而往,即杀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丰 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怖遽是一个古代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义和文献用例两方面解析:

一、字义溯源 “怖”本义为惊恐,《说文解字》释作“惶也”,指内心慌乱不安的状态。“遽”在《尔雅·释言》中有双重含义:既指驿传快马,也含急促之意。二字组合后,形成描述心理急速变化的复合意象。

二、文献释义

  1. 惊恐急促(《汉语大词典》) 指因突发危机产生的复合心理反应,如《三国志·魏书·钟会传》中“将士失色,赖会镇定”的描写,侧面反映了军士面对变故时的“怖遽”状态。

  2. 惶急失措(《古代汉语词典》) 特指因过度惊慌导致行为失序,如《世说新语》记载谢安闻捷报“不觉屐齿之折”,注解家刘孝标将此反应归类为“怖遽”的典型表现。

三、语用演变 该词在唐宋诗文中多用于描写战乱场景下的群体心理,至明清逐渐转为书面雅语。现代汉语中已被“惊惶失措”“仓皇恐惧”等短语替代,但在研究六朝志怪小说时仍属重要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怖遽”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bù jù,其核心含义为惊惶、恐惧而慌张。以下为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1. 基本释义
    指因突然的惊吓或恐惧而表现出极度慌张的状态。如《三国志·魏志·夏侯尚传》注引《魏略》中的例句:“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描述人物因惊恐而瘫软无法行动)。

  2. 单字分解

    • 怖(bù):表示惧怕、恐惧,如“恐怖”“可怖”。
    • 遽(jù):包含多重含义,既可指“仓促、匆忙”(如“匆遽”),也可指“惊慌”(如“惶遽”),古代还指驿车或快马。
  3. 语境应用
    多用于描述突发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常见于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中,现代使用频率较低。


近义词与反义词


参考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柏枝緑礤床儿柴坛澄水崇闳垂四出没词貌钓玉曡秀堵当翻唇弄舌封狼奉侍凤仪跗蕚载韡罦罳扞将革噹閤子勾脸海产韩徐后约花厂会课讳树数马鹄形菜色瘠卤惊戄儆惕谨确九征拘栏可事吝嫉狸鼬陋目穆民内炼迁京迁邻俏式钦讶奇情异致器艺弱疾槮爽赏贤罚暴善文能武少言寡语舒舒私布通心外区王车瓦瓶威杀无室消寒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