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le crickets and ants—nobo***s;nonentities] 蝼蛄和蚂蚁。比喻力量微小或地位低微的人
夫吞舟之鱼大矣,荡而失水,则为蝼蚁所制。——《韩诗外传》
蝼蚁之力
亦作“ 螻螘 ”。 1.蝼蛄和蚂蚁。泛指微小的生物。《庄子·列御寇》:“在上为鸟鳶食,在下为螻蚁食。”《淮南子·人间训》:“千里之隄,以缕螘之穴漏。”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姚干父杂文》:“况夫螻蚁至微,微而有知。”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被围》:“巨鱼失水,反遭螻蚁之欺。” 许地山 《缀网劳蛛》:“我不管人家怎样批评我,也不管他怎样疑惑我,我只求自己无愧,对得住天上底星辰和地下底蝼蚁便了。”一说蝼蚁即蚂蚁。参阅 元 李冶 《敬斋古今黈》卷二。
(2).比喻力量微弱或地位低微、无足轻重的人。《后汉书·班固传上》:“ 固 ( 班固 )幸得生於清明之世,豫在视听之末,私以螻螘,窃观国政。”《南史·循吏传·郭祖深》:“所以不惮鼎鑊区区必闻者,正以社稷计重而螻蚁命轻。” 明 刘基 《水调歌头》词:“螻蚁王侯同尽,何用名标竹帛,留与后人疑。” 清 曾国藩 《和邵君墓志铭》:“愍东南之大戾,仁圣与螻螘而同捐。”
“蝼蚁”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lóu yǐ,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详细解释:
蝼蚁指两种微小生物:蝼蛄(一种地下害虫)和蚂蚁。两者常被并称,代指自然界中体型微小、力量薄弱的生物群体。
在文学和日常语境中,蝼蚁多用于比喻:
“蝼蚁”既是自然界的微小生物,也是文化中象征卑微与脆弱的经典意象。其用法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生动体现了汉语以物喻人的修辞特色。
《蝼蚁》是指一种细小而无足轻重的昆虫,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微不足道或琐碎。这个词多用于修饰贬低人或事物的意义。
《蝼蚁》的部首是虫,共有7个笔画。
《蝼蚁》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李贺的《李太白长吉曲》中。在繁体字中,蝼蚁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中,蝼蚁的写法可能会略有不同。例如,有时会将虫的上部写为又或也,表示细长的虫体。不过,现代汉字中的蝼蚁写法基本统一。
1. 他在公司里只是一个蝼蚁般的存在,无论做多少工作都不被重视。
2. 这个问题对于他来说太小了,简直是冷落到了蝼蚁的地步。
组词:蝼蚁窝、蝼蚁般、蝼蚁乞食
近义词:卑微、微不足道、无足轻重
反义词:伟岸、重要、显赫
白鱼赤乌半通班鱼八砖学士本约兵具侧泳长价剿袭逞怒承晏墨赤象持议敦授風胡轆風派感叹高崔晷刻海参崴寒梭护封回干就湿伙多获售节中精汰克敬课子来回朗豁联合机灵祖流滑隆基毛槎梦草闹标袍罩儿鹏张偏举品裁钤记黔灶清干沁园春栖山染习沙盆身工眚灾霜桐熟梅天气私议唐许妄听菀菀无轨无絶象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