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皮开肉绽 ”。
以下是成语“皮伤肉绽”的详细解释,综合了权威来源信息:
一、基本信息
二、释义 形容被打后伤势严重,皮肉裂开,鲜血直流。多用于描述严刑拷打或激烈战斗后的惨状。
三、出处与典故 源自明代施耐庵《水浒传》第107回:
“只一石子飞来,正中面门,皮伤肉绽,鲜血迸流,翻身落马。”
四、用法
五、近义词与反义词
六、扩展信息
提示:该成语属于古代汉语用法,现代口语中更常用“皮开肉绽”。如需更多例句或权威考证,可查看《水浒传》原文或成语词典来源。
《皮伤肉绽》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皮肤受伤、肌肉裂开。
《皮伤肉绽》的拆分部首是“白(癶)”和“肉(⺼)”,笔画分别为5画和6画。
《皮伤肉绽》出自明朝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中的《浮生六记之伤神记》。在故事中,有一位窃贼因为皮肤的损伤而被识破,故事发展下去,这个词也被用来形容外在伤害导致内在秘密被揭露。
《皮傷肉絕》是《皮伤肉绽》的繁体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皮伤肉绽》的写法多有变化,比如在《辞源》中记载的汉字写法是《皮愼肉玆》。
他遭遇车祸后,整个脸部皮肤伤痕累累,皮伤肉绽,看起来非常可怕。
皮破肉烂、伤筋动骨、肌肉交错。
血肉模糊、伤痕累累。
伤有愈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