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汉 严光 少时与 刘秀 同游学,有高名。及 刘秀 称帝,隐居不出。 刘秀 思其贤,令以物色访之。后 齐国 有人报告:“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 刘秀 估计他就是 严光 ,三次派人才把他请到京师。见《后汉书·逸民传·严光》。后因以“披裘”指归隐。 宋 欧阳修 《蔡州再乞致仕第二表》:“俾其解组官庭,还车故里,披裘散髮,逍遥垂尽之年;凿井耕田,歌咏太平之乐。” 清 赵翼 《严滩》诗:“披裘跡近衒,加腹气非傲,特恃故人恩,巧立高士操。” 胡怀琛 《海上雪》诗:“披裘独往为何事,赢得诗添 长吉 囊。”
(2).见“ 披裘负薪 ”。
“披裘”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具体出处和背景理解:
源自东汉严光的故事。据《后汉书·逸民传》记载,严光与刘秀(汉光武帝)曾为好友,刘秀称帝后,严光隐居不出。刘秀派人寻访时,发现他“披羊裘钓泽中”,后以“披裘”代指隐士的淡泊生活。宋代欧阳修在《蔡州再乞致仕第二表》中也用此典表达归隐之志。
此成语出自东汉王充《论衡·书虚》,描述隐士夏日披裘背柴的清廉形象,比喻不慕名利的高洁品格。唐代王绩《游北山赋》中“勿据梧而策杖,亦披裘负薪”即用此意。
部分文献(如)提到“披裘”表“外表华丽、内心卑鄙”,但此解释未见于高权威性古籍记载,可能为现代引申或误读,需谨慎使用。
建议:若需引用“披裘”,优先结合具体上下文判断其含义,归隐或高洁的用法更为经典可靠。
披裘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穿着皮衣或毛衣物。
披裘的拆分部首是衣部,它的笔画数为12。
披裘一词最早见于《诗经》中的《涉江》篇,用以描述人们在寒冷的冬天里穿着毛衣物御寒。后来,披裘逐渐被用来泛指穿着皮衣或毛衣物。
披裘的繁体字为「披袍」。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披裘」的字形稍有不同,「披」字的上部由两个「两」组成,表示服装的覆盖;「裘」字则由「衣」上加上「囚」,象征着束缚、防护。
1. 寒冷的冬天到了,他披上一件厚厚的裘衣。
2. 她披裘踏雪,独自走过寒冷的山林。
3. 为了保暖,他披起裘子坐在火堆旁边。
1. 披风:穿在肩头的大衣物,用于御寒或增加华丽感。
2. 裘皮:动物的皮毛制成的衣物,用于制作毛皮大衣等。
3. 披肩:一种外套,用于覆盖肩膀和背部,御寒或增加装饰效果。
1. 穿衣:指穿上衣物。
2. 罩裘:指将裘衣罩在身上。
1. 解衣:指脱下衣物。
2. 赤身:指全裸无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