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挂在树上的水草。《诗·大雅·召旻》:“如彼岁旱,草不溃茂,如彼栖苴。” 朱熹 集传:“栖苴,水中浮草栖於木上者。”后用为穷困窘迫的典实。 唐 柳宗元 《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诗:“不应虞竭泽,寧復嘆栖苴。”
栖苴(qī chā),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枯槁倒伏于水中的水草,后引申为衰败、凋零之象,常被用于象征国家或政治的衰微。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意涵及典籍依据:
“栖”意为停留、依附,“苴”指水草或浮草。“栖苴”合用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召旻》:
“如彼岁旱,草不溃茂,如彼栖苴。”
(郑玄笺注:“枯草之浮在水者,谓之栖苴。”)
此处以旱年草木凋零、枯草漂浮于水面的景象,暗喻周王朝国势衰颓、民生凋敝。其本义强调植物失去生机后的枯槁状态,特指浮于水面的腐草。
政治衰微的隐喻
《诗经》以降,“栖苴”成为经典的政治隐喻。汉代《毛诗正义》疏解:“苴,水中浮草,旱则栖于陆地,喻君臣失所也。”唐代孔颖达进一步阐释:“草之生於水者曰苴,旱则水涸,草栖於陆,失其所居”,以此暗指君臣失位、朝纲紊乱。
自然与人文的双重衰败
清代王夫之《诗经稗疏》指出:“栖苴者,草枯而倒伏也”,既描绘自然荒芜,亦映射社会动荡。此词逐渐承载双重衰败意象——自然界的枯萎与政治体的崩坏。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释为:“枯草。特指倒伏水中的枯草。比喻衰败之势。”
例证:引《召旻》“如彼栖苴”及朱熹《诗集传》:“栖苴,水中浮草,枯而栖於水上也。”
《辞源》(修订本)
强调其古典语境:“苴,水中浮草。栖苴谓草枯而浮于水上。喻国家衰乱。”
“栖苴”浓缩了中国传统“以自然喻人事”的思维模式:
(注:古籍原文及注疏可查阅权威出版社影印本或点校本,如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系列;现代词典释义以纸质版或官方数据库为准。)
“栖苴”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理解:
“栖苴”从具象的自然现象出发,通过《诗经》的文学化表达,逐渐演化为象征性词汇,承载了古代文人对于生存困境的隐喻。如需更深入探究,可查阅《诗经》原文及朱熹《诗集传》的注解。
拜阁边臣补缀乾坤春满人间大伙儿单使大手大脚顶花皮丁田东迁西徙郖津多见广识诽讪冯国璋佛种灌地关弓軲轳车虹陛鸿丽哕駡恢肆火不腾见钱关子景仰举按卷娄倔僵军国民主义宽严炼火路障曼啸藐躬靡漫奴役萍实普施奇古啓移三上五落三心两意赏赐上寿逝魄十守说合疏细颂德天夭梯峤望地畏涩文格五方色物卢相骂下秧系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