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瑟的别名。《致虚杂俎》:“瑟曰文鵠,笙曰采庸,鼓曰送君,鐘曰华由,磬曰洗东,皆仙乐也。”
“文鹄”是一个汉语词汇,综合各来源的释义如下:
“文鹄”读作wén hú(注音:ㄨㄣˊ ㄏㄨˊ),是瑟的别名,属于古代乐器的雅称。例如《致虚杂俎》记载:“瑟曰文鵠,笙曰采庸,鼓曰送君,鐘曰华由,磬曰洗东,皆仙乐也。”
部分资料提到“文鹄”可形容文学或艺术领域的杰出人才(如诗人、作家),或赞美才华出众的个体。但这一用法较罕见,且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是现代引申义。
“文鹄”主要指瑟的别名,字面可拆解为“文雅的鸿鹄”,部分语境中扩展为对才华的赞誉。如需更深入考证,可参考《致虚杂俎》等古籍。
《文鹄》是一个成语,意为有才华的人。
《文鹄》由“文”和“鹄”两个字组成。其中,“文”是由“文言”、“文言头”、“文半”和“横折”四个部首组成,总共有七画;“鹄”是由“鸟”和“胡”两个部首组成,总共有十一画。
《文鹄》一词最早见于《荀子·劝学》:“当代贤者听于义者之言,见于君子之行,知贤人之术,而是非之义也,近得于将相之间,远取于文鹄之畔。”意思是在当代,智者应该倾听有道德言论的人,观察君子的举止,学习贤人的技艺,并明白是非的道理,这些都可以近距离地学习于位居将相之间的人,也可以从有才华的人身上远得到。
《文鹄》的繁体写法是「文鵠」。
古时候,《文鹄》这个词的写法可能与现在略有不同,因为字形演变多次,但基本意思没有变化。
1. 他是一个真正的文鹄,不仅写作优秀,而且广博学识。
2. 这位科学家被誉为时代的文鹄,他的发明在科技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文雅、文采、文士、文人、鹄立、鹄形、鹄志。
才子、贤人、智者、学者、达人。
庸人、愚人、无知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