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踏犂的意思、踏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踏犂的解释

一种用脚踩踏的耕田农具。 元 王祯 《农书》卷十三:“﹝长鑱﹞,古谓之蹠鏵,今谓之踏犂。”《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五年》:“会太子中允 武允成 献踏犂,以人力运之,不用牛,帝亟令秘书丞 陈尧叟 等往 宋州 ,依其制造成以给民,民甚赖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踏犂"(也写作"踏犁")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传统农耕器具,主要用于翻土、开沟等农事活动。其核心特征在于操作时需用脚踩踏助力,故名"踏犂"。以下是基于权威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与结构

踏犂是一种人力耕具,由木制或铁制的犁铧、长柄及踏脚横木构成。使用时,耕者双手握柄,单脚踩踏横木,借助身体下压力将犁铧切入土壤,再向后拉动以翻土。其形制区别于牛耕犁,更适用于小地块或畜力不足的情况。据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农书》中记载:"踏犁,……柄长三尺余,后偃而曲,上有横木如拐,以两手按之,用足踏其末而撅之", 清晰描述了其结构特点。

二、历史渊源与演变

踏犂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时期。北宋《宋会要辑稿》载,淳化五年(994年)因耕牛疫病,朝廷曾推广踏犁以补牛力之缺:"凡民阙牛耕者,令取踏犁式,官铸铁刃给之" 。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亦详述其广西地区的使用:"踏犁形如匙,长六尺许……踏可耕三尺" 。明清时期,该农具在南方山区仍广泛使用,清代《授时通考》将其列为重要耕具。

三、功能与农艺价值

  1. 省力高效:相较锄耕,踏犂能深耕5-7寸,效率提升近倍。《宋史·食货志》称其功效"可代牛耕之功半,比钁耕之功则倍" 。
  2. 适应性强:尤其适合丘陵、梯田等牛耕不便的地形,且对土壤黏重区域更具优势。
  3. 经济价值:在畜力匮乏时保障农业生产,明代《农政全书》赞其"不费牛力,可济田家之急" 。

四、文化意义

踏犂作为农耕文明的活化石,体现了古代农民的智慧。其"人畜协作"的设计(如海南黎族地区曾用双人踏犁)反映了因地制宜的农技思想。现代广西、贵州等地博物馆仍藏有清代踏犁实物,佐证其历史地位。

权威参考文献:

  1. 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宋会要辑稿·食货》(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3. 周去非《岭外代答·风土门》(中华书局校注本)
  4. 《宋史·食货志》(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点校本)
  5. 徐光启《农政全书·农器》(岳麓书社校注本)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踏犂”的词义解释如下:

  1. 定义与读音
    踏犂(拼音:tà l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农具,通过脚踩踏的方式进行耕作,主要用于翻土或松土,结构类似长鑱(古代农具)。

  2. 功能与操作
    其特点是依靠人力脚踩驱动,无需牛力,适合缺乏耕牛的地区使用。使用时,人脚踩踏农具后端,前端鑱头入土翻动土壤,提高耕作效率。

  3. 历史记载

    • 元代王祯《农书》记载,踏犂由“蹠鏵”演变而来,宋代《续资治通鉴》提到淳化五年(994年),宋太宗曾命人仿制推广,以解决耕牛不足的问题。
    • 宋代诗人陆游也有诗提及踏犂,侧面反映其普及性。
  4. 社会意义
    作为古代农耕文明的代表工具,踏犂体现了劳动人民因地制宜的智慧,尤其在战乱或灾害导致耕牛短缺时,成为维持农业生产的重要技术补充。

别人正在浏览...

奥阻草履虫车甲池头黜兵春讯辍那戴高帽调集跕堕丢荒度纪犯跸盖世之才槁瘁寒突红壁纮目画塑谨躬窘态久违老友梁邸陵鱼林下风刘海粟吕律芒焰嫚辱满师髦儁马文梦影迷行瀎泧拏错千变万轸起翮求田綦毋仁贤柔荏儒修埽门山崦盛人审批时休四言诗缩朒台秤猥酒物件无字悟小白脸晓惑惜寸阴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