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兽名。神话中的独角马。《逸周书·王会》:“ 俞 人虽马。” 孔晁 注:“虽马,巂(驨)如马,一角;不角者曰騏。”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一·驨》:“《王会图》又有 俞 人之虽马。”原注:“虽马一角。”
“虽马”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种神话动物,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虽马是一种传说中的独角兽类生物,形似普通马匹,但头生一角。根据《逸周书·王会》记载,俞人(古代部落名)曾向周王朝贡此兽,孔晁注释补充说明:无角的虽马则称为“骐”。
形态特征
文献出处
主要记载于《逸周书·王会》及后世注疏,清代王士禛的《池北偶谈》也提及虽马,并强调其独角特性。此外,《尔雅·释兽》中提到的“纗”可能与之相关,但存在不同解释。
文化意义
虽马作为神话动物,反映了古代对异域奇兽的想象,常用于彰显四方来朝的盛况。其形象可能与独角兽传说有文化关联,但具体象征意义已不可考。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逸周书》《尔雅》等古籍原文或相关研究资料。
虽马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词汇,来源于中文汉字。它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虽”和“马”。
第一个字“虽”是由“虍”和“言”两个部首组成的。其中,“虍”是指“虎”,“言”是指“言语”。它的总笔画数为虍+2+2=6。
第二个字“马”是由“马”部首组成的。它的总笔画数为马=马。因为它只由一个部首构成,所以笔画数与部首相同。
“虽马”是古代文人所创造的一个词语,常用于形容事物或人物的矛盾性质。在古代,马是象征快速、勇敢和力量的动物,而“虽”则表示尽管、虽然的意思。因此,“虽马”代表了尽管有时候事物或人物的性质矛盾,但仍然存在着某种关联或互补的关系。
在繁体字中,“虽马”的书写形式保持不变。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对于“虽”,古时候可能会写成“殳+山”,而对于“马”,古人也会将其写作“馬”,其中“馬”的构造与现代汉字保持一致。
1. 虽马行矣,而其骨未振。 (尽管马匹行驶,但它们的力气还没有全发挥出来。)
2. 虽马力强大,却无法逾越这道深沟。 (尽管马的力量很大,但无法跨越这道深沟。)
1. 虽然 2. 虽小 3. 虽有 4. 虽苦 5. 虽远必诛
虽然、尽管、纵使
然而、但是、不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