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雖馬的意思、雖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雖馬的解釋

獸名。神話中的獨角馬。《逸周書·王會》:“ 俞 人雖馬。” 孔晁 注:“雖馬,巂(驨)如馬,一角;不角者曰騏。”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一·驨》:“《王會圖》又有 俞 人之雖馬。”原注:“雖馬一角。”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雖馬”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神話動物,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雖馬是一種傳說中的獨角獸類生物,形似普通馬匹,但頭生一角。根據《逸周書·王會》記載,俞人(古代部落名)曾向周王朝貢此獸,孔晁注釋補充說明:無角的雖馬則稱為“骐”。

  2. 形态特征

    • 獨角屬性:雖馬最顯著的特征是“一角”,而同類無角的被稱為“骐”。
    • 外形描述:近似馬匹,但具有神話色彩。例如,晉代郭璞提到,九真郡(今越南北部)曾捕獲過類似動物,體型如馬,角似鹿茸。
  3. 文獻出處
    主要記載于《逸周書·王會》及後世注疏,清代王士禛的《池北偶談》也提及雖馬,并強調其獨角特性。此外,《爾雅·釋獸》中提到的“纗”可能與之相關,但存在不同解釋。

  4. 文化意義
    雖馬作為神話動物,反映了古代對異域奇獸的想象,常用于彰顯四方來朝的盛況。其形象可能與獨角獸傳說有文化關聯,但具體象征意義已不可考。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逸周書》《爾雅》等古籍原文或相關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雖馬

雖馬是一個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來源于中文漢字。它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雖”和“馬”。

拆分部首和筆畫

第一個字“雖”是由“虍”和“言”兩個部首組成的。其中,“虍”是指“虎”,“言”是指“言語”。它的總筆畫數為虍+2+2=6。

第二個字“馬”是由“馬”部首組成的。它的總筆畫數為馬=馬。因為它隻由一個部首構成,所以筆畫數與部首相同。

來源

“雖馬”是古代文人所創造的一個詞語,常用于形容事物或人物的矛盾性質。在古代,馬是象征快速、勇敢和力量的動物,而“雖”則表示盡管、雖然的意思。因此,“雖馬”代表了盡管有時候事物或人物的性質矛盾,但仍然存在着某種關聯或互補的關系。

繁體

在繁體字中,“雖馬”的書寫形式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對于“雖”,古時候可能會寫成“殳+山”,而對于“馬”,古人也會将其寫作“馬”,其中“馬”的構造與現代漢字保持一緻。

例句

1. 雖馬行矣,而其骨未振。 (盡管馬匹行駛,但它們的力氣還沒有全發揮出來。)

2. 雖馬力強大,卻無法逾越這道深溝。 (盡管馬的力量很大,但無法跨越這道深溝。)

組詞

1. 雖然 2. 雖小 3. 雖有 4. 雖苦 5. 雖遠必誅

近義詞

雖然、盡管、縱使

反義詞

然而、但是、不過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