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推算历法;定历。《左传·桓公十七年》“日御不失日,以授百官於朝” 晋 杜预 注:“日官平历以班诸侯,诸侯奉之,不失天时,以授百官。”
“平历”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指推算或制定历法的行为,源自《左传·桓公十七年》中“日御不失日”的记载。晋代学者杜预注释时提到:“日官平历以班诸侯”,意为负责历法的官员通过推算确定历法,并分发给诸侯,确保时间准确无误。这一用法多见于古籍注释,强调历法的制定与颁布过程。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平凡的历史”或“平淡无奇的日子”,例如:“生活过得很平历”。但此解释缺乏古籍依据,可能是对“平”与“历”的拆分误解,需谨慎使用。
在历法分类中,“平历”有时指代太阳历(如公历),因其以地球绕太阳的周期为基础,属于“平时间周期”的历法,与阴历(月亮历)相对。
建议:若用于古文阅读或历史研究,应采纳第一种解释;若涉及现代语境,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是否为引申或误用。
《平历》是一个同时具有历法和年鉴含义的词汇。
《平历》的拆分部首为“干”和“月”,分别代表了干支纪年和月份;其总笔画数为11。
《平历》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彖》中,意为平和的日历或年鉴。
《平历》在繁体字中写作「平曆」。
古时候汉字写作「平曆」。
1. 据《平历》记录,这座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
2. 他是《平历》的作者,精通历法和年鉴的研究。
1. 平衡:保持稳定和均衡的状态。
2. 历法:关于时间计算和纪年的体系。
3. 年鉴:一本记录某一年度重要事件的书籍。
1. 历书:关于历法和历史事件的书籍。
2. 历年:根据历法计算的年份。
1. 不平:不平整或不公平。
2. 历史:过去发生的事件和事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