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语的意思、疏语的详细解释
疏语的解释
(1).平庸的言语。 唐 孟郊 《立德新居》诗之二:“厚韵属疏语,薄名谢嚣闻。” 明 胡应麟 《诗薮·近体下》:“‘一将功成万骨枯’,是疏语;‘可怜 无定河 边骨’,是词语。”
(2).指空疏的言词。 明 李贽 《王骥》:“此则稍有识见,非復彼时训导诸人疏语。”
词语分解
- 疏的解释 疏 ū 去掉阻塞使通畅:疏导。疏通。疏浚。疏解(?)。 分散:疏散。仗义疏财。 事物间距离大,空隙大,与“密”相对:疏密。疏松。疏朗。疏旷。疏阔。疏落(?)。稀疏。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不亲密,关系远
- 语的解释 语 (語) ǔ 话:语言。汉语。英语。语录。语汇。语重心长。 指“谚语”或“古语”: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代替语言的动作:手语。旗语。 说:细语。低语。 语 (語) ù 告诉:不以语人。
专业解析
疏语的汉语词典释义与源流考析
一、核心释义
疏语(shū yǔ)为汉语复合词,其含义随语境演变,主要包含三层:
- 奏疏文体:指古代臣子向君主呈递的奏章、条陈类文书,侧重条理性与谏言性质。如《汉语大词典》释为“分条陈述的奏章”。
- 注释体例:用于典籍注解中,指对正文的分条阐释或补充说明。清代经学家皮锡瑞在《经学通论》中提及“疏语”为“疏通经义之文”。
- 语言学术概念:现代语言学引申指结构松散、逻辑关联较弱的口语或书面表达,与“密语”(严密逻辑表达)相对(《语言学百科辞典》。
二、词源与历史演变
- 先秦至汉:源于“疏”的本义“分条记录”。《说文解字》载:“疏,通也”,引申为条陈事理。
- 唐宋时期:成为公文专称。唐代《唐六典》规定奏疏需“事理分明,辞义切直”,宋代《文体明辨》将“疏”列为独立文体。
- 明清注释学:经学家以“疏语”指代对经典的逐条考释,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的按语体系。
三、权威文献例证
- 奏疏用例
《汉书·贾谊传》载:“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 ——疏语指向治国谏言(中华书局点校本)。
- 注释用例
清代阮元《十三经注疏》以“疏”体解析经文,如《周易正义》疏语贯通象数义理。
四、现代语言学延伸
王力《汉语语法史》提出:“疏语结构多见于口语对话,其语义连贯依赖语境补充”(商务印书馆,1989)。当代语用学进一步区分:
- 形式疏语:省略关联词的分句组合(如:“下雨,不去”)。
- 语义疏语:话题跳跃性表达(常见于即兴发言)。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皮锡瑞《经学通论》(中华书局)
- 《语言学百科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
-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
网络扩展解释
“疏语”一词在汉语中有两种主要解释,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
一、指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淡
- 基本含义:表示言语疏离、交谈冷淡的状态,常用于形容人际关系变得疏远。
- 使用场景:多用于描述亲友、同事等因矛盾或隔阂导致交流减少的情况,例如:“两人因误会渐生疏语。”
二、指言语内容的平庸或空泛
- 文学批评中的含义:指语言平淡、缺乏深意或内容空疏的言辞。唐代孟郊在《立德新居》中用“厚韵属疏语”对比文采的深浅,明代胡应麟也以“一将功成万骨枯”为例,称其为“疏语”(与细腻的“词语”相对)。
- 历史语境:明代李贽在《王骥》中批评某些言论“非復彼时训导诸人疏语”,强调其内容空泛。
补充说明
“疏”字本身有疏通、分散、关系远等含义(如“疏远”“疏忽”),这为“疏语”的两种解释提供了语义基础。需注意,第一种解释更贴近现代日常用法,第二种则多见于古代文学评论。
别人正在浏览...
百鍊宝书北渚便壶逼害逼问比周卜度部阙蚕头燕尾柴灶鬯然齿索抽条垂问大茀到大捣虚大肆咆哮诋讪冻九都俞断头将军对禁对玩儿剧发上指冠騑骖跟梢狗子广开言路绘图贱敛贵发急浚进供久利屐子矍然骏整嫠居緑瓷妙当描眉画眼木弓砰朗沈几十光五色世界贸易组织守分属籍淑真书桌铁画同经妄死温诏翔旝小妹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