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十恶五逆的意思、十恶五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十恶五逆的解释

谓种种不可赦免的大罪。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二折:“嫂嫂也,我不曾犯十恶五逆,这一个家缘儿都被你收拾。”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乃至见他十恶五逆,亦将我心置他胸魁祸首。”参见“ 十恶 ”、“ 五逆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十恶五逆”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宗教与伦理双重色彩的成语,其内涵可分为“十恶”与“五逆”两部分解析:

一、十恶 “十恶”原为中国古代刑律术语,指十种不可赦免的重罪,最早见于《北齐律》,后在《唐律疏议》中完善定型,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这些罪名以违反儒家伦理和皇权统治为核心,如“恶逆”指殴打或谋杀尊亲属,“不孝”涵盖控告父母或祖父母等行为。

二、五逆 “五逆”源于佛教经典,指五种极端悖逆佛法的恶行。《阿含经》中定义为: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破坏僧团团结)。此概念强调对世间伦理与宗教秩序的颠覆性破坏,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亦被列为堕入无间地狱的罪行。

组合词义 “十恶五逆”合并后,泛指极端悖逆人伦、道德与法度的重大罪行。例如《朱子语类》中以此词形容违背天理纲常的行为,现代汉语多用于比喻性质,如“这种十恶五逆之徒,终将受法律严惩”。其语义强度超越普通恶行,带有强烈的道德审判色彩。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的在线词典条目,本文引述来源为《唐律疏议》《阿含经》《朱子语类》等典籍,未添加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十恶五逆”是一个汉语成语,指罪恶极其深重、不可赦免的行为。以下从不同角度综合解释:

一、基本含义

该成语由“十恶”和“五逆”两部分构成,最早见于《史记·刘敬传》,后逐渐演化为对重大罪行的统称,形容人作恶多端、天理难容。


二、具体内容

  1. 十恶(不同来源的两种解释)

    • 传统法律/儒家视角: 包括杀父、杀母、杀师、杀僧、杀贵人、放火烧宅、毁寺庙、破戒僧、恶语伤人、不孝。
    • 佛教视角: 指十种恶业:杀生、偷盗、淫欲、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嗔、痴。
  2. 五逆(同样存在不同定义)

    • 世俗伦理层面: 不忠(对君主)、不孝、不义、不道(违背伦常)、不仁。
    • 佛教术语: 杀父、杀母、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破坏僧团)。

三、来源与演变


四、用法与例句


五、近义词与补充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语境下的详细分类,可参考《汉典》或佛教经典相关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鏊研保释陛楯郎笔气不崇朝不来神彩色摄影瞋怒初旦旦云盗钞对揖多谢耳识防止核扩散条约奋笔疾书锋犯过稽鼓下花狸狐哨还淳返朴绘染昏闇夹袋中人物贾阁蟭蟟校书郎脚下加数酒直聚变反应闚玩来附连绵字连褰里勾外连门庭如市面牲敏惠喃喃喏喏鲵齿凝碧逆亲扭秧歌袍绔迫强黔细岂特如痴如梦顺注松公棠芾田时往夫威德文章魁首无机化学先炊小刀会起义嚣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