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舒写 ”。抒发,发泄。 汉 王逸 《楚辞·天问章句序》:“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懣,舒泻愁思。” 汉 蔡邕 《青衣赋》:“虽得嬿婉,舒写情怀。”
“舒泻”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hū xiè,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词义
“舒泻”亦作“舒写”,指情感的抒发与发泄。该词常用于描述通过语言、文字或行为释放内心积压的情绪,如愁思、愤懑等。例如汉代王逸在《楚辞·天问章句序》中提到“舒泻愁思”,蔡邕《青衣赋》中也有“舒写情怀”的用法。
2. 字义分解
3. 文学与历史应用
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如宋代黄庶《洛阳道中》的“荒草遍丘墟,沉吟动舒泻”,以及明代王弘诲《石岭樵歌》的“析薪岂为劳,乐意聊舒泻”,均体现其用于表达情感宣泄的语境。
总结
“舒泻”侧重情感的外在表达与内在疏解,兼具文学性与心理层面的双重含义。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用例,可参考《楚辞》及汉代文赋相关研究。
《舒泻》是指排除病邪、使身体得到舒展和畅通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它是通过草药或针灸等手段,刺激人体经络穴位,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调整身体功能、疏通经脉的效果。舒泻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舒泻》的拆分部首是“舌”(舟)和“氵”(三点水),其中“舌”为主部首。它的总笔画数为12笔。
《舒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内经·灵枢》和《伤寒杂病论》等经典文献。在这些经典中,有关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方法中,都描述了舒泻的应用。
《舒泻》的繁体字为「舒瀉」。
在古时候,舒泻的汉字写法与现在稍有不同。舒字的古代写法为「毹」,而泻字的古代写法为「泄」。
1. 她服用了一剂舒泻药后,感觉肚子舒服多了。
2. 中医师建议他使用舒泻针灸疗法来缓解肠胃疼痛。
舒展、舒适、泻下、通泻、泻火、泻症等。
近义词:舒缓、舒畅。
反义词:郁结、阻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