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戍守边疆的兵士。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北风凄劲,戍士秋怀,把臂宣骄,亦自哀激。”
戍士(shù shì)是汉语复合词,由“戍”与“士”组合构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释义,“戍”指军队驻守边疆的行为,“士”在古代汉语中可指代士兵、武士或具有特定职责的官吏。二者组合后,“戍士”特指古代驻守边疆、承担防御职责的军人群体。
从词源学角度考察,《诗经·小雅·采薇》中“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已体现戍边军人的生存状态,东汉郑玄注疏将此群体称为“戍卒”。唐代杜甫《兵车行》中“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进一步印证戍士需长期驻防的特征。
该词在历史文献中呈现三个核心语义特征:
需注意该词属于历史词汇范畴,现代汉语中已被“边防战士”“驻防士兵”等表述替代。研究古代军事制度时可参考《武经总要》(北宋官修兵书)中关于戍卒轮换制度与后勤保障体系的记载。
“戍士”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戍士”指戍守边疆的兵士,拼音为shù shì。其中:
文献出处
该词见于清代周亮工《书影》卷二:“北风凄劲,戍士秋怀,把臂宣骄,亦自哀激。”。此句描绘了戍边士兵在寒风中坚守的悲壮情怀。
现代使用
现代语境中,“戍士”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描述,强调边疆守卫者的职责与艰辛,带有古典色彩。
总结来看,“戍士”通过字义组合和具体语境,生动体现了古代边疆士兵的形象与使命。
爱子百凶报命标鹄表树佛貍祠播土扬尘层禁唱醻锤碎畜眼词峰单覂大小戴恩环風雨同舟附魂腹心之疾公交鼓汰鼓子还轩后顾后七子化景镬铎豁閕虎掷龙拿僭号兼金醮诉昆山帘波两河两髦帘视壁听厉风貍猫流谤漉酪旅褐木强南浔片霎拳蹙曲线人员弱甲三鞠躬上骈双红宿祸同朝同指头会万事无垒详考香兽消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