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ter-logged] 雨水过多,造成农作物被淹
谓雨水过多而淹没庄稼。《三国志·魏志·郑浑传》:“郡界下溼,患水涝,百姓飢乏。”《北史·齐纪下·武成帝》:“三月戊子,詔给……遭水涝之处贫下户粟各有差。” 申跃中 《一盏抗旱灯下》:“天旱时它站得高高看笑话,水涝时淹没了庄稼它也不心痛。”
水涝,汉语词汇,指因雨水过多或江河泛滥,导致农田、城镇等区域被淹没的自然灾害现象。以下是详细释义:
词典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因雨水过多或江河泛滥,造成农田、房屋等被淹没的现象。”
《辞海》(第七版)补充:“特指持续时间较长的积水灾害,常导致农作物减产或绝收。”
成因与特征
水涝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与水灾的关系
水涝属于水灾的子类型,侧重描述农田积水致灾的过程,而水灾涵盖范围更广(如洪水冲毁建筑、山洪暴发等)。
示例:“2020年长江流域水灾中,湖北、安徽等地农田水涝面积达2000万亩。”
与内涝的异同
注:二者在部分文献中通用,但农业领域倾向区分。
农业危害
水涝导致土壤缺氧,根系腐烂,尤对小麦、棉花等旱作物危害显著。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我国年均因水涝损失粮食约100亿斤。
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楷体标注来源)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
《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水利电力出版社,2006年
《地理学词典》,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8年
农业农村部官网《农业灾害应对技术指南》
《水利科技名词》,科学出版社,1997年
《中国水利报》2023年防汛抗旱专题报道
“水涝”是一个汉语词汇,指因雨水过多导致农作物或低洼地区被淹没的自然灾害。以下是详细解释:
水涝(拼音:shuǐ lào)指雨水过量,超过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造成农田、道路等区域积水泛滥的现象。其核心特征是农作物被淹,与“干旱”形成反义关系。
古籍中已记载赈济灾民、改善排水系统等方法,现代则通过水利工程和预警机制减轻灾害。
如需进一步了解字形、发音等语言学信息,可参考《涝的部首》等工具书。
白文宝银长久长乐殿铛铛辞穷理屈粗丑电磁炉點辱点胸洗眼斗雀二边放屁肥沃氛祥改流诰谕戈革管城毛颖合城侯印黄酱胡椒禁垧看风使船空濛乐不思蜀弭禳目意南冠客佞舌牛羊勿践平难曝尸前额巧对曲城人精杉板子剩求圣诏师尊守素酸文遂非文过谇呓素沙铁达铁达停水推避王鼎王马迕意下唇象斗相墓工小盐孝子顺孙下聘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