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e text of an annotated book]∶书的正文部分
先读白文,后看注解
某自小时未曾识训诂,只读白文。——《朱子全书·易》
(2) [an unannotated edition of a book]∶不附注释的书
白文《论语》
(3) [intagliated characters on a seal]∶印章上与朱文相对的阴文部分
(1).白色字文。《宋史·太宗纪一》:“﹝ 太平兴国 七年三月﹞ 舒州 上玄石,有白文曰:‘丙子年出赵号二十一帝。’”
(2).碑碣、钟鼎或印章上面的阴文。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印章制度》:“ 汉 晋 印章,皆用白文。”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卷三:“ 三代 鐘鼎文有款识:隐起而凸曰款,以象阳;中陷而凹曰识,以象阴。刻之印章,则阳文曰朱文,阴文曰白文。” 清 冯桂芬 《<两京印录>序》:“又 汉 印朱文往往与篆体不合,不可意为。白文则小篆中参以隶法,自今为之,可无乖於 汉 人之恉。”
(3).指有注解的书的正文。 鲁迅 《准风月谈·古书中寻活字汇》:“看了六臣注之后才懂的字不能算,因为这原是死尸,由六臣背进他脑里,这才算是活人的,在他脑里即使复活了,在未‘可看《文选》的青年’的眼前却还是死家伙。所以他必须看白文。”
(4).指有注释的书不录注释只印正文的书。如《十三经白文》。 毛春翔 《古书版本常谈·套印本》:“套印书·往往都是白文,注文省略。”
(5).历史上 白族 人民在汉字基础上创造的字。已发现 元 明 两代五块白文碑文,以 明 代 杨黼 的《山花碑》为有名。 孙太初 《谈白文》:“由于社会发展和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这种‘白文’并没有获得独立的发展,而逐渐为汉字所代替了。”
白文在汉语词典中有两层核心含义,分别指向不同的文化载体:
指古代典籍中未经注解、评点的原始文字内容,与带有注释的“注文”相对。这种形式常见于经典文献的原始刻本或抄本,要求读者具备较高的文本解读能力。例如《论语》的原文部分即可称为“白文”。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8卷第2页(在线版见汉语大词典网络版)
特指白族参照汉字形体创制的表意文字系统,又称“僰文”。其特点为:
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民族文字”条目(在线版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
使用示例
古籍整理需先校勘白文,再作笺注。
大理崇圣寺的唐代碑刻含有早期白文符号。
注:现代语境中,“白文”多指白族文字;古籍术语则多见于专业文献研究领域。
“白文”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作为成语时,比喻空白文稿或缺乏内容/经验的状态,如“白纸黑字”的反向表达。
注意:需区分“白文”与“白话文”(现代汉语书面语,如所述),二者概念不同。
摆簸办公室自动化襃善表舅兵官逼主驳糅布衣蔬食沧凉诞马倒班铞子二使星芳苞费心風窗风寒氛浊辅迪讣问狗犀怪谬航船寒冱好戴高帽合喙花搭着会见兼裳剪绝徼福迥陌揪儿钧天蜡刻黎烝路工庐宅暖目佩铜匍匐之救凄冻黥窜情切情天孽海如火燎原沙僧食不充肠筮龟爽言束马四外酸困苏门四子剔挑讬丽为许无跌诬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