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调名。 唐 杜牧 《扬州》诗之一:“谁家唱《水调》,明月满 扬州 。”自注:“ 煬帝 凿 汴渠 成,自造《水调》。” 宋 贺铸 《罗敷歌·采桑子》词:“谁家《水调》声声怨?黄叶秋风。”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乐通二》:“《海録碎事》云:‘ 隋煬帝 开 汴河 ,自造《水调》。’按,《水调》及《新水调》,并商调曲也。 唐 曲凡十一迭,前五迭为歌,后六迭为入破。” 清 钱谦益 《十月朔日抵广陵》诗之一:“旧事明月空在眼,新愁《水调》欲沾衣。”参阅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四。
“水调”是一个与古代音乐、诗词相关的词语,其含义和演变可从以下三方面解释:
起源与曲调性质
水调最初是隋炀帝开凿汴河(大运河)时创制的曲调,后发展为宫廷大曲。唐代《水调》分为十一叠,前五叠为歌,后六叠为入破(乐曲的高潮部分),属商调曲。
文学中的引用与拓展
唐宋文人常以“水调”入诗,如杜牧《扬州》诗“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贺铸词“谁家《水调》声声怨?黄叶秋风”,均借曲调名烘托意境。宋代后,“水调”逐渐衍生为泛指诗词或音乐曲调的文学意象。
经典案例与影响
最著名的例子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牌名直接源于隋炀帝的《水调》曲调,融合了原曲的抒情性与个人哲思。现代语境中,“水调”多与古典诗词、音乐文化相关联。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词或历史背景,可查阅网页中提及的《扬州》《水调歌头》等作品。
《水调》是一个汉字词语,它意为“调动水,调节水源的流量和方向”。通常用于描述水利工程或水源管理方面的动作和技术。
“水调”的部首是“水”,共有4个笔画。
《水调》一词来源于古代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和实践。在中国古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而水利工程对于农田灌溉、农作物产量和民众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灌溉效率和解决水源问题,人们创造了各种调节水流的技术方法,其中就有“水调”这个词语。
《水調》是《水调》的繁体字形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古时候,“水调”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具体而言,古代的汉字可能存在部首、结构或笔画上的变化。
1.这座水坝能够通过合理的水调来实现供水和灌溉的需求。
2.科学合理的水调工作是保障农作物丰收的重要因素。
1.组词:水利、调节、水源、水坝
2.近义词:调水、调流、调节水流
3.反义词:决水、拦水、堵塞水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