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府相和歌辭名。又名《四弦曲》、《蜀國四弦》。 南朝 梁簡文帝 、 隋 盧思道 、 唐 李賀 等均有此作。《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五·四弦曲》引 南朝 陳 智匠 《古今樂錄》:“ 張永 《元嘉技録》有《四弦》一曲,《蜀國四弦》是也。” 唐 薛濤 《續嘉陵驿詩獻武相國》:“ 蜀 門西更上青天,強為公歌《蜀國絃》。” 明 楊慎 《錦津舟中對酒别劉善充》詩:“北風胡馬南枝鳥,腸斷當筵《蜀國絃》。” 謝無量 《西湖旅興寄伯兄五十韻》:“哀怨《江南賦》,凄涼《蜀國絃》。”
“蜀國絃”是古代樂府舊題名,屬于相和歌辭類别,具有以下特點及文學背景:
名稱與起源
該曲調又名《四弦曲》《蜀國四弦》,最早見于南朝文獻《古今樂錄》記載,推測與蜀地(今四川)的音樂傳統相關,可能源自四弦樂器的演奏形式。
曆代創作演變
文學與情感表達
該曲調常承載離愁别緒或地域文化意象。例如楊慎詩句“腸斷當筵《蜀國絈》”,即以樂聲寄托羁旅愁思,反映了文人借古題抒情的傳統。
作為樂府詩題,“蜀國絈”兼具音樂與文學雙重屬性,既體現蜀地文化特色,又成為曆代詩人表達情感的重要載體。其具體曲調已失傳,現存多為文人拟作的詩篇。
《蜀國絃》是指古代蜀國的琴弦。這個詞用來形容美妙悠揚的音樂聲,有時也指代古代蜀地音樂的代表作品。
《蜀國絃》這個詞的部首是「糸」,筆畫為12畫。
《蜀國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楚辭》中的《離騷》一篇。這篇作品中有一句"散絃如黃鳥,繁弦如翩跹",形容的是琴弦在美妙的音樂中振動的景象。
在繁體字中,“絃”這個字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在有所不同,古時候的《絃》字的寫法是「糸戔戈風」。
1. 聽到《蜀國絃》的旋律,我仿佛置身于古代蜀地,感受那濃郁的曆史氛圍。
2. 他在彈奏《蜀國絃》時,琴音如泉湧般流動,引人入勝。
和《蜀國絃》相關的組詞有:琴絃、樂絃、竹絃、絲絃。
與《蜀國絃》意思相近的詞有:雅音、美妙的琴聲、悠揚的樂曲。
與《蜀國絃》意思相反的詞有:刺耳的聲音、嘈雜的音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