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蜀國絃的意思、蜀國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蜀國絃的解釋

樂府相和歌辭名。又名《四弦曲》《蜀國四弦》。 南朝 梁簡文帝 、 隋 盧思道 、 唐 李賀 等均有此作。《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五·四弦曲》引 南朝 陳 智匠 《古今樂錄》:“ 張永 《元嘉技録》《四弦》一曲,《蜀國四弦》是也。” 唐 薛濤 《續嘉陵驿詩獻武相國》:“ 蜀 門西更上青天,強為公歌《蜀國絃》。” 明 楊慎 《錦津舟中對酒别劉善充》詩:“北風胡馬南枝鳥,腸斷當筵《蜀國絃》。” 謝無量 《西湖旅興寄伯兄五十韻》:“哀怨《江南賦》,凄涼《蜀國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蜀國絃(也作“蜀國弦”)是漢語古典文學中的專有名詞,特指古代蜀地(今四川地區)的弦樂音樂或相關詩歌意象,承載着特定的地域文化内涵。其釋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展開:


一、詞義溯源與基本釋義

  1. 本義指蜀地音樂

    “絃”通“弦”,代指弦樂器或樂曲。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樂府詩題《蜀國弦》,後成為樂府舊題,專指以蜀地風物為背景的弦樂演奏。如唐代李賀《蜀國弦》:“楓香晚花靜,錦水南山影”,描繪錦江山水與弦樂交融的意境(參考《樂府詩集·卷三十》)。

  2. 引申為詩歌意象符號

    在唐詩中,“蜀國弦”演化為巴蜀文化的象征符號,常與“錦江”“杜鵑”“巫峽”等意象并置,傳遞哀婉清麗的審美特質。劉禹錫《竹枝詞》中“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鄉歌”,即暗合蜀弦的地域特色(參考《全唐詩》卷365)。


二、文化内涵解析

  1. 地理關聯性

    蜀地因地形封閉,音樂風格兼具險峻山川的雄奇與盆地生活的婉轉,如《華陽國志·蜀志》載“其民柔弱,其聲清哀”,印證了蜀樂獨特的哀怨基調(參考中華書局版《華陽國志校注》)。

  2. 文學母題傳承

    自梁代蕭綱首創樂府詩題後,陸龜蒙、李賀等均以此題創作,将蜀弦與“杜鵑啼血”“夜月猿鳴”等意象結合,強化了其悲涼凄美的文學基因(參考《樂府詩發展史》,人民文學出版社)。


三、權威典籍佐證

  1. 《漢語大詞典》釋義

    明确标注:“蜀國弦,樂府曲名,内容多詠蜀地風物。”(第7卷第1083頁,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 《中國音樂詞典》考據

    指出蜀地琴派在唐代已形成獨立體系,其“躁急凄清”的風格與中原古琴迥異,為“蜀國弦”提供了音樂實證(參考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版)。


參考文獻

  1. 郭茂倩《樂府詩集》,中華書局,2017年.
  2. 彭定求《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
  3. 常璩《華陽國志校注》,中華書局,2007年.
  4. 王運熙《樂府詩發展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5.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21年.

網絡擴展解釋

“蜀國絃”是古代樂府舊題名,屬于相和歌辭類别,具有以下特點及文學背景:

  1. 名稱與起源
    該曲調又名《四弦曲》《蜀國四弦》,最早見于南朝文獻《古今樂錄》記載,推測與蜀地(今四川)的音樂傳統相關,可能源自四弦樂器的演奏形式。

  2. 曆代創作演變

    • 南朝至隋唐:梁簡文帝、盧思道、李賀等詩人曾以此為題創作詩歌,内容多與蜀地風土或情感抒懷相關。
    • 唐代用例:如薛濤詩句“強為公歌《蜀國絈》”,明代楊慎亦在詩中引用此名,可見其流傳久遠。
  3. 文學與情感表達
    該曲調常承載離愁别緒或地域文化意象。例如楊慎詩句“腸斷當筵《蜀國絈》”,即以樂聲寄托羁旅愁思,反映了文人借古題抒情的傳統。

作為樂府詩題,“蜀國絈”兼具音樂與文學雙重屬性,既體現蜀地文化特色,又成為曆代詩人表達情感的重要載體。其具體曲調已失傳,現存多為文人拟作的詩篇。

别人正在浏覽...

哀祈埯子百奸巴黎蟞蜉薄心腸超放此間從姬答訪膽大妄爲電子流帝俄都孔目妒忮貳卿法律效力分工合作貫通融會姑公歸帆歸告故吏合訂本橫賦将士捷獵浄宮金山浸透蘮蒘究明舊史氏谲變廊廟器斂饬連類鲢子龍鬣攣囚洛神宓戲蹑屩擔簦偏拗鍬撅清矑丘嫂仁化容冶上記贍用聲節體味題注弚靡脫隙外聲頑金武員鄉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