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捆草成束。《诗·唐风·绸缪》:“绸繆束芻,三星在隅。”《新唐书·忠义传中·张巡》:“明日贼攻城,设百楼, 巡 栅城上,束芻灌膏以焚焉。”一说,喻男女成婚。参见“ 束薪 ”。
(2).成束的草。《宋史·荆罕儒传》:“ 罕儒 令人负束芻径趋 太原 城,焚其东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潍水狐》:“驴之为物庞然也……倘执束芻而诱之,则帖耳辑首,喜受羈勒矣。”
(3).《后汉书·徐穉传》:“及 林宗 有母忧, 穉 往弔之,置生芻一束於庐前而去。”后因以“束芻”称祭品。 明 李东阳 《望狄梁公祠用前韵》:“寄远束芻谁与致,衝寒瘦马不胜骑。” 明 袁宏道 《哭江进之》诗序:“乙巳秋,闻 进之 兄卒于 蜀 ……欲躬致束芻,值有邑乘之役,素车白马,未卜何日。”
“束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析:
基本含义
指捆草成束的动作或成束的草。例如《诗经·唐风·绸缪》中“绸缪束刍,三星在隅”,描述用草束加固房屋;《新唐书》记载张巡守城时“束刍灌膏以焚”抵御敌军。此外,《宋史》提到焚烧束刍攻城的战术,《聊斋志异》则以束刍比喻驯服驴子的手段。
引申含义
因《后汉书·徐穉传》中徐穉吊丧时“置生刍一束”的典故,“束刍”被引申为祭品的代称,表达哀悼之意。
特殊用法争议
个别资料(如)将其解释为成语,比喻“言论受限”,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文献,可能为现代引申或误用,需谨慎考据。
该词核心含义与“捆草”相关,兼具实用与象征意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诗经》《后汉书》等古籍原文。
《束刍》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割取一束青草,比喻只能解决表面问题而不能根本解决。
《束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和「刀」。其中,「⺮」是竹的偏旁部首,表示与竹相关的意义;「刀」是一个独立的部首,表示刀具。
根据部首的不同,可以分别计算出《束刍》的笔画数为9画。
《束刍》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原文是“《礼记》曰‘追美百僚,实重束刍’。”这里的意思是在追随美德的百官们中,实际上是在束缚刍草。后来演变成成语,用来比喻解决问题不彻底。
《束刍》的繁体字为「束芻」。
古时候写《束刍》的汉字形式是「漢芻粮」,其中「漢」是当时对「束」的一种写法,「芻」表示草,「粮」表示谷物。
他只是解决了问题的表面,相当于割取了一束青草,真是太束刍了。
解析、研究、系统、彻底
敷衍、应付、马虎、简单地解决
彻底、完善、深入、详尽
卑意鞭笞鸾凤朝秦暮楚出群材从姊皴皵大巽他群岛跌跤洞蛮二三其意耳丫子梵书封底副主改居耕蚕海峡含怒浩裾耗乱号数奂奂花奴假力于人坚营旧习酒言酒语极养絶奇遽忙军筹开建渴慕可者列圣騄骐绿色每下门外汉赧颜汗下鸟害嗫呫牛弯片批起伯敧倒启机秦长垒擒题人门日给睿智思旧俗装特邀铁军伪字狎逼贤获吸川